中國茶歷經千年嬗變,至唐代形成中國茶道,關于茶經、茶道、茶文化的歷史典籍,可謂汗牛充棟。
《漢書》云,上之所化為風,下之所習曰俗。中國人的喝茶、吃茶、玩茶、論茶的歷史風俗,堪稱世界之最。
中國人自古與茶相伴,與茶結緣。所以說,中國人除了黃皮膚、黑頭發、黑眼睛的體貌特征之外,喝茶的風俗習慣應該算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民俗之一。
中國茶人與普通中國人(我稱之謂“茶民”)喝茶有著明顯的不同。中國茶人是研究、玩味、品嘗茶的專家,是操作表演茶藝的藝術家,是一群浸淫在茶經、茶道、茶文化中不能自拔的文化人,且公開自謂“茶人”。
茶人吃茶,懂得茶葉品質、類別,講究飲茶的器具,熟知泡茶的技藝,能說出一套茶文化的理論。
茶民之于茶,就是喝點帶顏色、有滋味的水而已。相當多的人只能大致識別紅茶、綠茶、大葉子茶、茶葉末等等。他們不講究飲茶的器具,無論暖瓶、大壺、蓋杯,逮住什么用什么。甚至有些水質低下的地區,人們沖茶就是為了掩蓋飲用水的邪味。
輕輕一把茶葉,派生出一代又一代的中國茶人,還把弘揚發展中國茶文化的歷史重任,放在了中國茶人的肩上。
與建國初期相比,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茶文化事業發展迅速,無論是成立社團,還是各類茶文化交流活動,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進展。這里面包含著中國茶人前輩們的不懈努力和他們用心血凝成的歷史貢獻,突出了他們的歷史責任感。
我認為,當代中國茶人的歷史責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曾及茶文化知識,提高茶民文化意識。作為飲食文化的分支,茶始終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應該運用各種形式,宣傳、普及茶文化知識,使茶文化真正成為提高中華民族綜合文化素質的重要渠道。
(2)銳意開拓創新,促進中外茶文化交流。茶文化社團的活動方式有待開拓創新,內容有待豐富充實;茶文化在繼承傳統的同時,有待汲取現代科技成果、先進的文化意識,增添當今的時代風采。
(3)推進茶產業發展,提升茶產業經濟地位。在許多有條件的省、市,應該潛心茶產業發展的研究,全面提升茶產業在當地經濟結構中的地位,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4)規范聯誼與自律,維護茶文化持續發展。各茶人社團、茶藝館舍,應該嚴格自律,拒絕與社會上的污染場所為伍。茶文化良好社會信譽樹立之日,就是中國茶人深和民心走向世界之時。
總上所述,中國茶人所肩負的歷史責任很重。本著“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創業原則,當務之急有以下幾件事情要辦:爭取社會的大力支持。例如,把茶文化列入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把茶人社團、茶藝館舍,歸口管理;把茶文化交流納入對外宣傳交流的總體規劃等等。
加大茶文化宣傳力度。對茶文化的研究,應該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營造寬松的學術氛圍。在面向十億中國茶民宣傳茶文化時,很有必要編纂《茶文化通俗讀本》、《茶文化史話》之類的書籍或畫冊,力爭包容歷代研究成果之精華。
強化茶人自律的歷史使命感。嚴格的自律精神,是茶人的立足之基,是茶文化事業得以發展的根本。每一個有志于弘揚中國茶文化的中國茶人,在社會生活中必須是一個具有嚴格自律精神的人。只有保持茶人良好的社會形象,我們才有可能肩負起弘揚光大中國茶文化的歷史責任,才能無愧于上千年來為中國茶文化的形成發展付出心血的無數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