淵明無酒興徘徊,對菊何如對雪梅。
寄語清溪賢令尹,梅清雪冷待春醅。
兩杯春醅荷見分,襲人和氣自溫溫。
銘心感德知多少,泚筆吟詩醉眼昏。
活火新烹澗底泉,與君竟日款談玄。
酒須逕醉方成飲,茶不容烹卻是禪。
閑掃白云眠石上,待隨明月過山前。
夜深歸去衣衫冷,道服綸巾羽扇便。
五代時期,詹敦仁上疏置縣清溪(后改名安溪)并任首令,在任期間,他十分注重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特別是對安溪茶葉生產和茶葉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的獻。上面所引的三首詩,是目前可見到的最早的安溪詠茶詩,均直接體現了茶道精神和本質,對安溪“純、雅、禮、和”的茶道精神理念的形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安溪是烏龍茶的故鄉,產茶和飲茶已有千年以上的悠久歷史。在安溪,不但有獨到之處的烏龍茶采制技藝,而且十分講究品飲藝術和茶道精神。在安溪,首選極品鐵觀音,茶具選選用精致的瓷質、陶制小壺、小盅,用水選用山泉水、井水和純凈的淡水。
名茶鐵觀音、色澤黛綠,形如珍珠,湯色金黃,味醇鮮爽,香氣獨特,猶似玉蘭吐芳。沏泡講究款款有序,動作優美,真正達到“純、雅、禮、和”的品茶意境。“誰人尋得觀音韻,不愧是個品茶人”。
中國古代有“茶道”一詞,并承認“茶之為藝”。其“茶道”、“茶之藝”有時僅指煎茶之藝、點茶之藝、泡茶之藝,有時還包括制茶之藝、種茶之藝。中國古人雖沒有直接提出“茶藝”概念,但從“茶道”、“茶之藝”到“茶藝”只有一步之遙。“安溪茶藝”源于安溪鐵觀音功夫茶。一千多年來,通過挖掘整理、編排提煉、升華為別具一格的鐵觀音茶藝及茶道精神。
安溪茶道講究的是讓品茶人了解鐵觀音的沏泡技藝,這是一門融傳統技藝與現代風韻為一體的品茶藝術。具體包括品茶環境、茶葉選擇、水質鑒定、茶具選用、茶藝人才選拔、茶藝音樂等。茶藝流程講究禮貌待人、款款有序、協作細膩優美、富有茶的神韻,使人們在品茶過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茶道之本:(純)茶性之純正,茶主之純心,化茶友之凈純。
茶道之韻:(雅)沏茶之細致,協作之優美,茶局之典雅,展茶藝之神韻。
茶道之德:(禮)感恩于自然,敬重于茶農,誠待于茶客,聯茶友之情誼。
茶道之道:(和)人與人之和睦,人與茶、人與自然之和諧,系心靈之摯愛。
它傳達的是:純、雅、禮、和的茶道精神理念。
它傳播的是:人與自然的交融;啟發人們走向更高層次的生活境界。而這些方面正是亦釋亦道、崇尚自然、忘情山水、歸隱林泉的詹敦仁所推崇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故他的詩文中處處有所流露,而作為安溪開先縣令又愛民如子備受愛戴的他,其精神理念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傳播和推廣,這對安溪茶葉生產及茶道精神的形成,自然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了。
茶道,其內涵遠大于茶藝,茶藝的外延大于茶道。茶藝、茶道是“一體兩面”的。“茶道”、“茶藝”都可以表示茶藝在文化上的內涵,無需因使用的名稱強加解釋其差異。但可以因為使用的場合分開使用不同的名稱:如要強調有形的動作部分,則使用“茶藝”,強調茶引發的思想與美感境界,則使用“茶道”。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而“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茶藝、茶道兩者相互依存。
安溪自開縣以來,茶葉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茶葉采制技術不斷創新、提高,茶藝與茶道的研究也不斷深入,“純、雅、禮、和”的茶道精神理念也不斷走向縱深。而這一切,無不體現著安溪茶人的精神境界,凝聚安溪茶人對開先縣令的懷念與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