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個光陰流水的詞,不用附加任何情節,一聽見它,你就會明白,這里面必定有不少的故事。而我們今天要給大家講述的茶界精英的故事,也正是一個十年的故事,一個用青春和智慧編繪出來,屬于故事主人公自己,也屬于整個中國茶業的傳奇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尹曉民,浙江華發出口茶廠董事長。也許華發和尹曉民的知名度在茶界并不是最高的,但是從公司成立到今天的11年內,他們所創造的成績,在茶界卻是首屈一指。中國農業企業500強中第一家茶葉加工企業,全國第一家獲得綠茶自營出口權的民營企業,第一家通過 ISO9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的企業2001年——2004年,連續4年獲得全國茶葉加工企業自營出口第一名,僅2004年,出口綠茶就達2.3萬噸,占據全球綠茶貿易15%的份額。這就是華發,尹曉民僅用了10年時間,白手起家打造出來的注冊資本5000萬元,累計總資產2個多億的茶業企業。
不用去了解華發更多的細節,只要看到上面的這些事實,就不能不讓人對尹曉民和他的華發刮目相看,欽佩不已。但是,相信讀者朋友們也和記者一樣,我們更關心的不是華發現在的規模有多大,它在茶界的地位到底如何,我們更關心的是,尹曉民是怎樣白手起家,怎樣在短短的十年內培育出這樣一家中國最大的綠茶出口企業。
同樣的十年,同樣是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在這塊大環境下做茶業,為什么尹曉民就能夠脫穎而出?“機遇”,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他必定遇到了別人沒有的“機遇”,可是在我們仔細審視華發十年創業的歷程時,我們發現,11年來,華發走過的只是一條再平常不過的發展之路了,只是在一步一步,一點一點穩步成長起來的,根本無所謂特殊的機遇。細細想來,尹曉民的茶業事業能走到今天,要說機遇重要,倒不如說是他在人生道路上的幾次關鍵性的選擇來得更重要。
1984年,剛剛大學畢業的尹曉民,被分配到了嵊縣特產公司工作,兩年后,又被縣領導看中調去當秘書,然而,不久后因為領導調動,自己也被冷落了,這樣的經歷讓這個年輕人開始思考起自己的人生道路來。機會終于來了,1989年縣外貿局在招人,尹曉民順利地通過了應征考試,在外貿局當上了外銷業務員,專門收購珠茶去賣,從此茶學專業出身的尹曉民才算真正做起了茶業來。干起老本行,沒想到一年下來就賺了五六十萬元,尹曉民也就成了外貿局里的能人,被提升為業務科科長。但是老體制下的種種不合理要求,對于一個有所追求,下意識里要干出一番事業的年輕人來說,越是做得好束縛就越多。1994年,認真考慮后的尹曉民帶上了外貿局里的一幫哥們,拋開了鐵飯碗,組建注冊了自己的公司——嵊州華發茶葉貿易公司。盡管幾個月后,在縣領導的勸導下,他又有一次重走仕途的機會,但是短暫改變后,卻讓他更加堅定地踏上了商業之旅。
最初的華發只在鄉下有個租來的小廠,好在貨源不用擔心,嵊州的茶山就是他們最充足的倉庫,那么銷路在哪呢?這一點看似是一個大難題,但是尹曉民卻絲毫沒有覺得這是問題。有過幾次南下經驗的尹曉民知道,只要有貨,質量有保證,送到政策相對寬松、開放得較早些的南方去,你有多少貨那邊的進出口公司就能收你多少貨。雖然說當時茶葉不愁銷路,但最初的時候你總得找到買方。人生地不熟,如何從南方找到茶葉買方呢?尹曉民有一個非常巧妙的辦法,就是發送電報給各地的茶葉進出口公司,5420是茶的電報代碼,尹曉民說,只要加上區號,發個電報過去一個客戶基本上就算聯系上了。“那時候的錢實在是太好賺了。”公司成立沒幾個月,一算賬五六萬塊錢的利潤就到手了。談到創業初期的經歷,尹總會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像是又回到了那個浪漫的年代。
我們可以肯定,那時候的錢再好賺也必定不及他現在所操控的這個全國最大的民營出口茶廠所能為他創造的利潤多,但是從尹總的語氣和表情上我們清楚地可以看出,那段時間他所賺取的絕不只是金錢,更多的可能倒是對自我選擇的一種肯定,是對未來的期待和信心。
既然茶葉的錢好賺,那么來賺這塊錢的人必然就會多起來,市場一天天在成熟,錢也就一天天不像以前那樣那么容易就賺到手了。于是,不少跟華發同時成長起來的茶葉公司的老板們,有的覺得錢已經賺得夠多的了也就放棄了茶葉生意過上了安穩的日子;有的則維持著在原有生產規模上,不敢再在茶上有更多的投資了。茶葉專業出身的尹曉民卻認定,茶業是條前景光明的路,當下的市場狀況雖不如以前狀況卻也并不賴,于是在其他人開始動搖的時候,他依然選擇了繼續向前進。
要把企業做好不容易,可是,企業做得好了還是有些令人頭疼。別人擔心企業發展速度慢,尹曉民擔心的卻是企業發展速度太快,做事謹慎的他,在幾次擴大投資過程中,因為風險防范意識強,雖然預測保守導致損失了一定的利潤,卻讓公司發展得更加穩固和健康。1994年華發成立時租用的是2000多平方米的廠房,1998年公司用積累的資金新蓋了一個工廠,是照著計劃五年內達到加工茶葉1萬噸的規模設計建造的,沒想到在1999年工廠投產時,當年就達到了這個目標。而2000年外貿銷售才剛剛跨過1億元人民幣,到了2004年就已經有兩個億了。
把企業做大了,確實很風光,但是誰都明白風光的背后必定少不了巨大的壓力和艱辛。從最初跟外商打交道時信用度的建設,到實現收匯條件,以及內外資源的調配,每一項都是新的挑戰,都需要精力和耐心去處理,企業做得越大壓力也就跟著越大。在資金上,開始做的時候可能是缺小錢,可是只要做生意資金的問題就一直會存在,缺小錢的時候還可以從親戚朋友借,等到做大了以后,就必須尋找合適的融資渠道了。2003年開始投資建新廠時,一期就需要資金7000萬元,對于一個銷售額還不到2億元的企業來說,尹曉民承擔的壓力和風險是顯而易見的。
茶葉不是暴利行業,華發能發展得這么快,尹曉民認為,最重要還是在人,這個人不是他自己,而是他的整個團隊。雖然華發對外是獨資企業,可在內部尹曉民卻只占51%的股份,剩下的49%歸業務骨干所有。尹曉民合理地把利益讓渡給團隊其他成員,并讓公司里每個部門,每個人各司其職、各盡其能,被人看作是華發成功的最關鍵因素。我們沒有理由去否認這一點的重要性,但是在采訪時,從跟尹曉民的談話中記者清晰地感受到這是一個非常具有親和力的人,并且有著讓人難以置信的坦誠。采訪過程中,他沒有渲染自己的成就,相反地,還要把一些他自認為而實際上并非如他所想的創業之初的一些不光彩的事毫不掩飾地向記者透露。這種面對真實自我和他人的勇氣與坦誠,展現給記者的就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儒商氣質,相信這一點,他的員工應當感受最深。
自從選擇了茶業外貿,十余年來尹曉民總是在不停地“選擇”,直到現在也依然少不了。外貿是自己的強項,但是面對如此龐大、如此迅速發展并且幾乎沒有形成規模的茶葉內貿市場,尹曉民開始動心了。2003年,在抓好外貿的同時,他終于開始參與到了內貿市場的開發與競爭中來。并且依靠強有力的資金支持,通過品牌的局部推進,已經初戰告捷。2004年,在內貿市場上華發已經有了150萬元的銷售業績,一個新的內貿茶企品牌已見雛形。
站在十年后的今天去看過去十年的歷程,當局者和我們這些旁觀者,心情必然有所差別,但是期待卻是相同的:但愿十年后的明天,我們再次來看這接下來的十年的時候,都能笑得更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