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喜春的“愛心茶葉基地”坐落在海拔1092米的石門縣子良鄉太青山上,常年云霧繚繞,空氣十分清新。上世紀80年代,石門縣子良鄉政府在太青山新發展良種茶3000余畝。后由于多種原因茶場效益與農民利益脫鉤,茶場也就荒蕪了多年,到了2001年5月,再也無人敢承包。
2001年,子良鄉政府安排鄉財政干部向喜春聯系太青山腳下的茶葉專業村向家河村。子良鄉是常德市有名的勞務經濟大鄉,多年來,向家河的農村健壯勞力紛紛外出務工,大部分農戶也因此逐步走上富裕之路。但殘疾人因種種條件限制只好滯留在家,一部分缺少勞動力的農戶和殘疾人家庭生活仍然十分困難。在聯村工作中,向喜春發現該村有殘疾人80多個,半數以上的殘疾人都會一手采茶功夫。從小在太青山腳下長大的向喜春,覺得太青山茶園荒蕪了,對于財政和周邊茶農來說,實在可惜。如果自己將茶園承包下來,就可以發揮這些殘疾人的特長,使他們早日脫貧致富。也就是在這一年,37歲的他不顧家庭和朋友的好意相勸,毅然將太青山茶場租了下來,發誓要帶領周邊茶農,特別是有茶葉技能的殘疾人發茶葉財。
向喜春的這一想法得到了鄉政府、縣殘聯等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縣茶葉辦多次派茶葉專家到他的茶場進行技術指導。2002年3月,他從省茶科所購進良種茶苗30多萬株,免費提供給向家河村的部分困難戶和殘疾人,指導他們發展良種茶100余畝。同時投資5萬多元新添一套名優茶加工設備。2004年春,又出資1萬多元購買良種茶苗6萬株,并長期聘請湖南農大的茶葉專家到太青山茶場實地指導茶葉生產與加工。
向喜春辦茶場,想得更多的是周邊群眾,茶場職工中有20位是周邊村的特困戶。住在茶場下的68歲老人鄭家善因患小兒麻痹癥致殘,向喜春就以高價收購他的鮮葉,鄭家善每年鮮葉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34歲的鄭軍平也是一位腿殘人員,向喜春出資讓他專門學習茶葉加工技術,現已成為了太青山茶場的一名技術骨干。情系殘疾人辦茶場,向喜春的愛心事跡多次被有關媒體報道,并引起了國家殘聯的高度關注,2004年,中國殘疾人事業新聞促進會人員來到太青山茶場,對向喜春的愛心行動給予極高的評價,并授予向喜春的太青山茶場“全國愛心茶葉基地”榮譽稱號。
也正是在向喜春的帶動下,茶農們一個個都富裕了起來,大部分有茶葉專業技能的殘疾人和貧困家庭的生活有了明顯好轉,他們的人均收入從2000年的380多元增加到2004年的1800多元,增加了1400多元。向家河村退伍殘疾軍人萬軍,原來靠政府和親戚的幫助維系生計,自從2002年進入到太青山茶場后,硬是憑自己一手制茶功夫,每個月的工資達到了3500多元。2004年,太青山茶場所在的向家河村已有100多戶自發種植良種茶500余畝,子良鄉政府也加大了在全鄉范圍內擴種良種茶的力度,已落實良種茶種植面積3000畝,兩年后茶葉將成為該鄉第一大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