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璋這個名字對于茶界的人來說已是耳熟能詳。他是一個將茶生意做得很是風生水起的商人,也是一個醉心于茶文化傳播的“茶人”。他所經營的茶藝樂園,以格調高雅、技藝精湛、文化氛圍濃郁在業界聲名遠播。在他的推動指導下,茶藝樂園培訓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全面專業技能、高素質的茶藝師,使公司的規模擴大到日本、加拿大等海外地區;在他的親自督建籌辦下,公司以全新的經營概念,創立了“綠色茶葉銀行”,成立普洱俱樂部,受到了廣大茶友的歡迎和支持。在踏入茶藝界之前,陳國璋做過苦力搬運、學過櫥窗設計、當過賽車手,經營過巴士和鮮花生意。在這樣一個頗為復雜的從業背景下,他是如何與茶走到了一起并從此與之難舍難分的呢?他又是如何彰顯自己的個人魅力并走向成功的呢?《天下》周刊記者在一個涼爽的周末下午走進了他的茶藝世界。
與茶結緣
早在十幾年前,在香港經營巴士生意的陳國璋在臺灣進口汽車零配件的時候接觸了一些做茶的朋友,他與茶的相識便這樣開始了。然而,當他與茶越走越近的時候,卻驚訝地發現:在中國茶被帶到日本進而演變成日本茶道成為日本的國粹之際,中國茶藝的發展卻停留了100多年;當日本人千里迢迢跑來中國,在這個全世界公認的最好的產茶地尋找茶文化之“根”的時候,中國人還“執迷不悟”地認為茶文化源于日本茶道。中國人的“后知后覺”讓陳國璋痛心疾首了許久,而同時日本人的精神又讓他深受啟發。當時已年過半百的他,放棄了自己經營得紅紅火火的巴士生意,獨自跟隨臺灣的老師進駐臺灣高山茶區,住在茶農家里長達8個月的時間,從種茶、制茶到品茶,他都進行了潛心的學習和研究。一方面想“在這個人生最后的機會,為維護中國的傳統文化盡一些綿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在生意場搏殺多年的自己減壓放松。之后,他便徹底迷上了茶。1992年初,他來到廣州開設了第一家茶藝館,1996年,他將廣州總店遷到了荔灣湖公園里的浮香塢。經過十年的不斷拓展和艱辛經營,茶藝樂園(中國)有限公司已形成頗具規模的連鎖公司。而作為園主的陳國璋,除了讓自己每天陶醉于茶香之外,還努力引導著周圍每一個人,教他們品茶,將茶的氛圍一步步地營造了起來。陳國璋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我就是盡我所能去宣揚和推廣中國的茶文化,讓國人在獲得健康的同時,領略、感知我們自己悠久的茶文化,有如我一樣想從事茶藝事業的人,我更會不遺余力地幫助他們,我想這是平淡卻有意義的人生。我很滿足。”“茶是我們生活的必需品,開門七件事里也少不了茶。”“做茶必須看天。茶是有靈性的東西,你要用愛心去呵護它,你付出多少就能收獲多少。”“從追求健康的角度,茶對于每個人來說并沒有等級之分;只是由于我們人為的因素才將其鮮明地做了區分。”……與陳國璋的交談,字字句句離不開的,總是讓他抑制不住欣喜之情的茶;每當談到茶,他的眼里總閃動著跳躍的火花。他說:“當接觸了茶之后,別人評價我的時候總說‘他學得有文化’了。茶不像酒那樣是醉生夢死的麻醉劑,而是健康的飲品,它不僅能使人身體康健,更能給人營造靜心思考的空間,讓人修身養性。”他的日記也同樣沉淀著他與茶之間深厚的感情:“投身茶藝事業……謝天謝地,我做了一生中最明智的選擇,后來的事實也證明,我是對的。因為從那以后我一直都是健康的、快樂的……”
誠信經商
“做生意應該靠信譽和誠信取勝。”這是陳國璋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他指出,目前的茶市場魚龍混雜,有些商家為了眼前短暫的利益大搞商業炒作,如前段時間迅速“升溫”的普洱茶,就是由于加入了許多人為的因素而使其價格瘋漲,遠遠偏離了本來的價值。在陳國璋經營茶生意的過程中,有些急功近利的商家也曾向他提出過“合作”的建議,他都堅持自己的原則絕不參與。他強調,做生意應該按部就班地來,講誠信經營,讓消費者買到的物品“有所值”,扎扎實實地打好市場基礎才是正軌。目前,茶市場上還有一些“黑心”的商家從各地收回低價散茶,利用高溫做起發水普洱茶,致使茶葉滋生昆蟲、細菌,甚至會讓飲用的人生病。對此,陳國璋表示深惡痛絕,他說:“良性的競爭我非常歡迎,因為它能夠讓人產生危機感而不斷奮發努力,但旁門左道、投機取巧的做法我是堅決反對的。”他認為,惡性競爭能將茶業置于死地。因為一種茶葉一旦“跌”下去就很難翻身,幾年前廣受追捧而現在卻一蹶不振的潮州單叢鐵觀音和武夷巖茶就是一個深刻的教訓。這種做法不僅損害了正當商人的利益,那些辛辛苦苦種茶、以茶謀生糊口的茶農來說更是無辜受害。在每一個可能的場合,陳國璋總是大力呼吁整頓茶市場,并將識茶辨茶的秘訣傳授給其他人。此外,中國茶農的命運也是他時時關注的焦點。“我們應該給茶農多一些的關懷,為他們多提供一些新的科研成果,引導他們的產品走出口創匯的道路。”他語重心長地說道。虛心的學習,更是使陳國璋所經營的茶藝事業蒸蒸日上。他提到:“茶人必須開闊自己的視野和心胸,學習別人的長處和經驗,我會在每年的產茶季節去各個產茶區,帶上翻譯向中國的茶家請教,也會在不產茶的季節去陶都、瓷都等地學習茶具的制作方法。這么多年我就是這樣過來的。”他還向記者展示了一本書名為《武夷山的茶》的手抄本,是一位茶農送給他的從其祖上留傳下來的“秘笈”,書里有詳細的條目分類,對于茶的種植環境、制茶培育茶的技術等有詳細的介紹。這讓陳國璋如獲至寶,他貪婪地閱讀著以汲取書中的精華,并小心翼翼地把書保存了起來。陳國璋正是通過不斷地請教別人和研究書籍,才有了今天羨煞旁人的事業。
樂觀人生
任何人的生活肯定都不是一帆風順,中間總要經過很多波折,但一個人只要他不屈不撓,就能夠做得更好,站得更高。勤奮、用心,要做就做最好———陳國璋幾十年來經歷了不少大風大浪,正是這種信念在支撐著他。17歲的時候,他將家里經營的生意讓給了其他兄弟姐妹,獨自跑到外面做苦力搬運。每天凌晨3點多出門,到夜幕降臨才歸家,這樣的生活持續了3年,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支撐他一路走來。在經營巴士生意的時候,他憑著勤奮和用心,以及遇到困難時的堅忍,在十幾年的時間里,將自己的車隊擴大至幾百部車的規模。當他剛開始轉投茶藝生意的時候,遇到了國內茶具生產企業只重量不重質的棘手問題,當時的茶具根本無法達到他的要求。然而,他并不輕易放棄,而是咬緊牙關,自己投資與人合作生產茶具,還大下本錢培養了一批能夠生產高標準茶具的專業人員。盡管是“以爬的速度”在前進,但最終這條路在他腳下還是越走越寬。在陳國璋的日記中,這種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也足以感染生活中的每一個人:“人的一生是會有許多不如意的,但總是如意的多一些,有些人不同意我的觀點,認為‘人活著就是受苦的’,其實這要看你的著眼點在什么地方,像單叢鐵觀音,如果你只著眼于它的澀味,通常人們沖泡時都會不注意降溫,那么你只會嘗到舌面粗糙的滋味和滿口的苦澀味,而忽略了它的蜜香和獨特的冷香,還有它強勁的回甘生津及它沖泡開后的柔媚等。只要我們改變著眼點,并想辦法去改變那些負面的東西,那么,不管什么事,不都會變得美好了嗎?”對于茶,陳國璋那種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更是讓人深感敬佩:“雖然我去過兩次西雙版納,喝過易武茶、倚邦茶,喝過宋聘號,但我現在還沒去過六大茶山,這是我覺得挺遺憾的事,我想很快我會去領略六大茶山的魅力。我會記下我的感受,有機會和茶人分享,這是很快樂的一件事。當我泡著上好的普洱茶,講著我的尋茶故事時,看到愛茶人特別是愛普洱茶人神往的眼神時,我就有一種很滿足的感覺。我只想說:生命不止,尋好普洱茶不息。我的云南行將會一直繼續下去,為了普洱茶,我這輩子真是與云南結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