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一步:處處領先占盡商機
16年前,河南省信陽市西部山區的劉文新因家貧而輟學。1989年冬天,17歲的他懷揣著300元錢,來到信陽市販賣雞蛋。一個雞蛋賺5厘、1分,一個冬天掙了300元錢,劉文新感到日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
劉文新的老家是信陽毛尖茶葉的主產地之一。看到有人在從他老家往市里販賣茶葉,劉文新敏銳地感覺到:一個雞蛋頂多賺1分錢,1兩茶葉賺2角錢——賣茶葉比賣雞蛋安全性高、利潤大。他扔下了雞蛋筐,挎起了茶葉籃。
1992年,第一屆中國信陽茶葉節舉辦時,市里建起了幸福路茶葉市場。20多平方米的門店,每月租金500元。正如當年與他一起賣雞蛋的同行不敢扔下雞蛋筐,不少經營多年茶葉的商家對門店望而卻步時,20歲的劉文新毫不猶豫租賃,成了信陽茶葉市場最年輕的老板。
一樣的茶葉門店,當人們還習慣于用報紙包裝茶葉時,劉文新用塑料薄膜包裝;當別人跟著用塑料薄膜時,劉文新就到廣州加工彩印塑料袋;當其他茶商也采用塑料袋時,劉文新店里又擺出了彩印金屬盒;當別人也采用金屬盒時,劉文新又率先使用木制禮品盒。劉文新處處比同行先行一步。
劉文新的“先一步”不僅在茶葉的包裝上,更在產品的品牌上。成立文新茶葉公司后的3年,他向國家工商局注冊了“文新”牌商標,使信陽毛尖有了自己的品牌,2002年取得中國農科院有機茶認證。“文新”目前是河南省名牌農產品和著名商標。
高一眼:從賣茶葉到開茶樓
1998年的茶葉節上來了許多的國內外賓客。正當這些貴客為信陽毛尖贊不絕口時,市里卻沒有一家可以讓賓客品茶的茶館,更不用說茶藝表演了。劉文新就在自己的門面房里,掛幾幅字畫,鋪上紅地毯,擺一套臺灣茶具營造氣氛。他把表演功夫茶的茶道,演繹成“信陽毛尖”的表演,盡管有些牽強,卻有情趣,畢竟是有人第一次將“信陽毛尖”用藝術的手法表現出來。這次茶藝表演,一舉提升了“信陽毛尖”的鑒賞價值。從此,劉文新就有一個創辦茶藝館的夢想。2000年,28歲的劉文新開辦了信陽市第一個集文化、休閑、品茶為一體的茶藝館。
看到開辦茶藝館有錢可賺,精明的信陽人跟隨而來,信陽市冒出了30多家茶藝館。劉文新又一次比同行先走一步:賣茶就是賣文化,要讓信陽毛尖香飄萬里,必須弘揚信陽的茶文化,提升“信陽毛尖”的文化價值。
2002年,他在中山北路建成富含文化氣息、品味高雅的文新茶莊。文新茶莊實行的是一店(茶葉專賣店)一館(茶藝館)的營銷模式,一邊是茶葉專賣店,一邊是是茶藝館。按照一店一館的模式,文新公司在鄭州、南陽、洛陽、濮陽、平頂山、大連開設了一店一館。
深一層:做“信陽毛尖的復興者”
劉文新的老家浉河區何家寨村的高明,十幾年前和劉文新一樣賣茶葉。一年辛苦下來只能落個“肚兒圓”。今天,當高明成為文新公司建在何家寨的毛尖生產基地的成員后,茶葉由公司統一收購,一年收入四五萬元。像高明一樣,信陽市以此收益的茶農有1萬多人。
信陽自古是茶鄉,蘇東坡有“淮南茶信陽第一”的贊譽,早在1958年,信陽毛尖便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然而今天,同屬綠茶的西湖龍井、碧螺春名聲在外。劉文新說,信陽毛尖之所以長期沒有做大做強,就是沒有一個拿得出、叫得響的品牌。每到春茶上市季節,從擔筐的到開車的,從街頭練攤的到茶葉專賣店,大家賣的都是信陽毛尖。劉文新清楚,只有信陽毛尖的名氣打出去了,茶農、茶商才有錢可賺。
走進文新茶樓,信陽不同產地的毛尖也讓人目不暇接:不同產地或同一產地不同等級的“信陽毛尖”,以質論價,謝絕還價。本來是10元錢1公斤的茶葉,提籃叫賣望天叫價,買方把價錢砍到地下,最終雙方說成的價格也就10元左右,賣方說沒有賺錢,買方還說吃了虧。文新茶莊的“謝絕還價”,劉文新是想建立信陽毛尖的市場“商譽”,同時為真正的信陽茶商正名。
劉文新原來的想法是把文新茶葉打造成知名品牌。后來他的想法有了改變:做“信陽毛尖的復興者”——把文新茶葉打造成知名品牌,進而提升信陽毛尖的知名度。因為屬于毛尖的文新茶葉只有借助信陽毛尖的美譽才能發展,而信陽毛尖需要有自己的品牌才能名揚天下。要做“信陽毛尖的復興者”,是33歲劉文新的追求。而這,是一種超越,是超越了自己和自己公司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