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子湖畔的青藤茶館,記者“截住”了正在那兒考察的年輕茶博士沈冬梅女士,就這次論壇的主題“倡導茶為國飲,打造杭為茶都”,進行了一次快速采訪。沈博士的思維十分敏捷,對茶和茶文化有著深入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說到茶字,她談鋒很健,滔滔不絕。只要將她的話稍作整理,就是一篇很好的論文。
記者:沈老師,你怎樣認識茶為國飲?可行性如何?
沈博士:提出這個倡議真的很有必要,這不僅僅是從發展經濟的角度考慮,更是有利于健康的好事。茶是健康飲料,這是不爭的事實。茶能明目固齒、提神醒腦、殺菌解毒,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唐代時,就有一種說法,把一塊肥肉浸泡在茶水中,肥肉會化掉的。這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化解脂肪,有減肥的功效。
中國的科學家經過多年的茶葉防癌有效作用機理研究,以及近年的人群預防干預實驗,發現烏龍茶、綠茶、紅茶中的多種成分,有預防口腔癌、肺癌等多發性腫瘤的作用。茶葉中的茶多酚、茶色素和兒茶素等成分,具有抗氧化的能力,有阻斷癌細胞增生的作用。有科學研究證明,茶還能抑制心臟血管疾病的發生。最近還有一項研究顯示,女人喝茶比男人喝茶能獲得更多的好處,因為男人中有嗜好煙酒的習慣,抵消了一部分茶的作用。
現代人的生活品質不斷提高,對健康很重視,那些健康食品、綠色食品和粗糧等廣受歡迎,這給茶帶來了很大的市場空間。雖然由于受西方文明的沖擊,有些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有點歐化,一些洋飲料、碳酸化合物等沖擊著茶飲,但中國的茶畢竟有很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根基,消費的多樣化和人們對健康的追求,茶的市場潛力很大,雖然不能說讓全世界人都來喝中國茶,但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選擇茶飲,這是一種可能的趨勢。
日本有個茶研究會專門研究、推介中國茶,還舉辦中國茶文化、茶道培訓班。中國人在努力,外國人也在尋找,我們要抓這個契機。
記者:沈老師,你覺得杭州打造“中國茶都”,這個想法如何?
深博士:將杭州打造“中國茶都”是一項非常具有戰略眼光的設想,杭州有著得天獨厚的茶業資源,包括茶文化、茶科技、茶經濟資源。
杭州自唐以來,就是名茶的重要產地,有著悠久醇厚的茶文化歷史。中國中際茶文化研究所、中國茶葉博物館落戶杭州,浙江大學茶學系、樹人大學是國內最早開辦茶文化專業的高等院校。而中國茶葉學會、中國茶葉檢測中心、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等國字號茶學研究機構,擁有全國一半以上的頂級茶葉研究專家,更是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雄厚的茶科技資源。
杭州茶館業在全國獨領風騷,一些人識之士把握機遇,創立了杭州模式的休閑新時尚,推動了茶館業的發展。中國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階層,杭州的茶樓是最突出的代表。在杭州,士農工商都把飲茶作為友人歡會、人際交往的手段,成為生活本身的內容。加之杭城悠久的名茶名泉歷史文化與湖光山色相結合的茶文化景觀,是杭州旅游風景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了茶文化還有一部分看不見的社會交益外,茶科技、茶經濟、茶文化最終都是要落實到經濟的層面上來看到成效。要想進一步提升杭州的茶經濟,確立杭州在全國茶領域的龍頭地位,就要圍繞茶經濟,以經濟運作的方式整合杭州茶業資源,以發揮杭州茶資源的規模效益、整體效益,實現打造茶都的目標。
通過整合和充分利用杭州現有的茶業資源,逐步將杭州打造成茶經濟、茶科技、茶旅游、茶文化之都,杭州“中國茶都”的定位就有了廣泛而深厚的基礎,必將為杭州建設國際風景旅游城市增添更加迷人的風彩。
記者:沈老師,聽說你是學歷史的,怎么對茶這么有研究,還有對杭州好像也很了解?
沈博士:我曾在杭州讀博士,畢業后又在杭州工作。因為參加了杭州的中國茶葉博物館的籌建工作而和茶有了接觸。再說,杭州是龍井的故鄉,杭州的美麗是和西湖、和茶這些元素分不開的,很少聽到一個杭州人,或者是在杭州居住的人會不喜歡茶的,我對茶也是日久情深,越來越愛。我在杭州有許多朋友,像“青藤”的老板毛毛和清清以前就一直是我的好朋友,都是因為對茶有共同有愛好。
茶其實和吃飯一樣重要,餐飲就是包括飲和食,吃喝的都是一樣。前段時間,我感覺到胃不舒服,去醫院找了醫生看,都說不用吃藥沒有什么大毛病,后來拿了一些紅茶來喝,胃就舒服了。我覺得茶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我后來去北京讀博士后,留在北京工作,對于杭州還是非常留戀的,離開杭州有種忍痛割愛的感覺,這多半是出于茶、茶文化以及茶友們的難以割舍,所以再忙,我可以推掉別的事,不愿意錯過杭州的茶博會。
我很想等有了時間,好好在杭州住下來,對杭州的茶館進行一番細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