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副眼鏡,瘦弱得似乎風一吹就會倒的劉國英,在武夷山茶葉界可是個叫得響的人物。其精湛的制茶技朮、無私的傳藝精神,備受當地茶人推崇。
1987年,21歲的劉國英從福建農學院畢業,分配到武夷鎮農技站工作。當時,武夷鎮九龍山茶場剛建好,學茶葉專業的他很自然地被抽調到茶場抓技朮,這一去也使他與茶結下了終身情緣。經過一年多的實踐鍛煉,1989年他被任命為該場場長兼技朮員。說是場長實是工頭,為了把好制茶的每道關,工作極為認真負責的他常常是三天三夜不合一下眼,通宵不睡更是常事。此后兩年,在全市的毛茶評比中,九龍山茶場生產的梅占年年得第一,茶場名氣大增,許多商家紛紛找到場里要貨,企業的效益也連年上升。
劉國英一直夢想自己有一片茶山、一個制茶工廠。1993年,他傾其家產與朋友合伙開發了100多畝茶山,1996年又以技朮入股方式與人合伙創辦了鴻合茶廠,至此,他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也定下了自己的人生坐標:傳播制茶技朮,振興武夷巖茶。在首屆茶王賽上,他獲得了品種茶王,肉桂、名叢銀獎﹔第二屆茶王賽,他又奪得了肉桂金獎。今年6月份,在廈門中國茶葉博覽會上,他又捧回了肉桂五星級茶王和水仙三星級茶王兩頂桂冠。這一個個獎杯證實了劉國英的實力。
去年,劉國英作為武夷山市的科技特派員被派往武夷巖茶第一村──天心村,他深感肩上責任重大,除手把手傳授技朮外,還舉辦了多期巖茶初制加工技朮和春茶綠色食品生產技朮培訓班。去年9月,當他一路顛簸趕到洋莊漿溪為村民上課時,看到小小的教室擠滿了人,他感動地說:“武夷山的茶農太需要知識了,作為一名科技特派員,我就應把自己的技朮無私地傳授給茶農。”
一直以來,武夷山茶在外的知名度不高,銷售領域不寬,從去年開始,又出現了滯銷的狀況,劉國英為此一直輾轉難眠。為了能夠打開武夷茶的銷路,改變前兩屆茶王賽“政府搭臺,政府唱戲”的做法,他邀來了10余名制茶企業主出資,每年11月舉辦一屆武夷山民間斗茶賽。劉國英說,如果武夷茶的總體品質提高了,那幺每個武夷茶人都會得益,我為此付出精力、時間、財力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