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做到老,茶葉識不了”,30年前,不到20歲的王秀蘭跨進正興德茶莊的大門,一定不會想到不懂茶的自己會成為國家茶葉評審專家、高級評茶師,一把茶葉掂在手里,馬上能辨出產地、好賴,評級作價。“有名字沒牌子”,14年前,37歲的王秀蘭到賬面資金只有6000元的張一元茶莊上任,也一定不會想到這家湮沒60年的老字號今天能有一年2.3億的銷售業績,連續八年坐上京城茶行業的頭把交椅,今年臘月,“張一元”僅總店一家店平均每天就銷售茶葉6噸。
買得青山只種茶
“買得青山只種茶,峰前峰后摘新芽”,如果說前人的好詩只是一種臆想,那么王秀蘭就用自己的人生實現了漫山茶園的景象。十余年前,計劃經濟體制下京城所有茶葉都由茶葉公司統一供貨,所有茶店賣的茶葉一模一樣,歷經風雨飄搖的“張一元”作為老字號的優勢和特色已蕩然無存。王秀蘭走馬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訪老顧客和張家后人,恢復老字號傳統,根據北方人的飲茶習慣確立了張一元的特色產品—茉莉花茶。為了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剛上任幾個月的王秀蘭懷揣匯票奔赴閩東山區尋找自己的茶源,一趟趟地擠硬座、一趟趟地上高山,閩東茶鄉的茶廠幾乎都留下了她的身影,優質的茶源也一條條地“磕”了下來。1994年,“張一元”自己生產的茶葉上市,一炮而紅,成了第一家恢復傳統花茶口味的茶行。
隨著茶葉市場的全面放開,閩東一些沒有及時轉軌的茶廠面臨倒閉的危險。深知茶源重要性的王秀蘭冒著極大的風險投資100萬收購了閩東一家老茶廠,開始組建閩東張一元茶葉基地。當年100萬的資金相當于“張一元”年收入的一半,而茶廠當年就創產值500萬元,第二年達到800萬元,從此“張一元”的牌子在茶區打響,成了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如今“張一元”已在福建、浙江、江蘇、湖南、海南五指山、四川峨眉山等地建立了自己的茶葉生產基地,形成產供銷一體的專業網絡。2005年4月13日,為了搶得備受關注的明前龍井,王秀蘭早早地就來到了杭州西湖龍井茶產地之一的龍烏鎮督陣,在龍烏鎮的茶園前豎起了張一元的牌子,這也是迄今為止“張一元”的第23個茶葉生產基地。據悉,2006年“張一元”還將開發3-5家茶葉基地,以福建烏龍基地和云南普洱基地為開發中心。
湯清味濃人品如茶
“人品如茶品,做茶如做人,好的人就像好的茶一樣至清至純,湯清透明”,“人品如茶品”是王秀蘭經常叨嘮的理兒,茶葉做的就是回頭客,不是一錘子買賣,今年敢以次充好,明年老百姓就會報復你。“張一元”的茶葉都由王秀蘭親自作價。她表示,這活既憑經驗,更憑良心。茶葉市場上,把隔年茶裝入精美包裝盒,欺騙顧客的事兒一點都不新鮮。其實,買張一元茶的客人,對茶口都熟悉,一喝準能喝出來,“張一元”不能因為質量砸了老字號的牌子。“真正懂茶的人,賣的是良心,是不會把價值200元的茶作價2000元的。”雖然茶葉作價的水分很大,但“張一元”的店里并沒有上萬元的天價茶葉,最高標價一兩千的禮品茶也是少數,大多是幾十元到幾百元的價位。王秀蘭表示,“張一元”看重的是貨真價實,打的是大眾牌,不能讓顧客買了后悔。
為了克服茶葉編號不統一、編號查找繁瑣、盤點速度慢等實際困難,保證銷售的準確和老字號的名聲,王秀蘭大手筆地引入了ERP管理系統,所有的“張一元”茶葉統一標識、統一質量、統一價格、統一包裝、統一服務,體現在柜臺上就是每家“張一元”店里的電子秤,“只要茶葉一上秤,它的產地、品種、重量、價錢馬上就會通過網絡傳到管理中心,一套設備是100萬元。”據王秀蘭介紹,2006年,“張一元”ERP管理系統搭建將全面完成,屆時公司總部、飲品公司、銷售中心、批發部、全部直營店、全部加盟店、分公司及部分需要聯網的生產基地將完成計算機聯網,實現信息共享、遠程管理,此外將在市內連鎖店基本實現會員制刷卡服務,盡快建立會員制刷卡服務系統,實現消費記錄、累計金額、積分回報的服務功能。
老字號的新面孔
2005年,是“張一元”增資擴股后的第一年,也是“張一元”最輝煌的一年,全年實現銷售額2.38億元,“做熟做透本市,覆蓋全國,茶葉出口”的發展戰略也進入了攻堅階段,全年新開設連鎖店23家,公司連鎖店已覆蓋了北京8個城區、9個遠郊區縣,數目達到83家。據介紹,2006年,“張一元”將在精選的基礎上,在中心城區的重點商業街區,在三、四環路周邊商業街區及住宅小區開發精品店、專業店及加盟店。此外選擇有影響力消費潛力大的大城市采取規模開發的形式開發外埠店鋪;以擴大品牌影響力為基點實現走出國門辦連鎖,重點為中國香港、臺灣和東南亞地區。其中在國外開店以加盟合作形式為主,公司不采用直接經營的方式,力爭在香港或東南亞首先實現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