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tt亚洲天堂,丁香激情小说,免费在线色,国产亚洲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成年男女免费视频网站,好男人天堂网

首頁 /  茶文化 /  名人與茶 /  茶鄉茶事種茶人

茶鄉茶事種茶人

關于茶,神農留下了一段悲情傳說,陸羽書就一部千古《茶經》,它們和不同載體上的萬千茶事一起,構成了深入中國文化骨髓的茶文化。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不論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還是黎民百姓,都在不同的生活層面上喝茶品茗;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又以不同的文學藝術手段記錄或表述著神州大地上生發的萬千茶事。

可是,在好多人的印象中,似乎只有氣候溫潤的南方才長茶樹產茶葉,而大西北、特別是像甘肅這樣苦焦的地方根本不能種茶,只有喝茶者而無種茶人。其實,我省隴南產的茶,不僅銷售大江南北,而且還走出了國門,受到廣泛好評。

循著這道飄香的誘人風景,清明時節我們走進隴上茶鄉文縣,在柳醉煙雨的秀麗風光中,采訪茶鄉、茶事、種茶人……

清明節是個掃墓祭祖,讓人傷感懷舊的日子。可是在文縣種茶的地方,這天卻是茶農采摘“清明茶”的喜慶日子,到處都是一派繁忙景象。綠油油的茶園里,一群群采茶姑娘歌聲悠揚,纖手似舞,片片嫩芽飛落竹籃。一座座新修的小洋樓下,炒茶鍋里熱氣騰騰,炒茶機里綠葉翻動,新茶的香味四處漫溢。此時此刻,坐在茶農竹蔭匝地、野花簇擁的小院里,面對滿目青山綠水,手捧一杯新茶慢啜細品,頓感神清氣爽,恬靜閑適。

踏訪李子壩不僅在隴南,即使在整個陜南、川北,李子壩也是聞名遐邇的茶鄉。也許很多人對李子壩出產的龍井茶贊不絕口,但卻鮮有踏訪李子壩、親眼目睹那山明水秀的自然風光的親身經歷。因為走李子壩的道路實在太艱難太遙遠。

從行政區劃上講,李子壩是文縣碧口鎮的一個行政村,深藏于甘川交界的大山深處,因其遠離喧囂嘈雜的繁華城鎮,素有“世外桃源”之稱。

從碧口去李子壩有兩條道路可走。

一條是捷徑,從碧口鎮附近的碧峰溝進入,只能爬越深山峽谷,穿行叢林小道,走大約50公里的崎嶇山路,最快也得兩天時間,途中必須在山頂上住宿一夜。走這條路要攀越大刀嶺,翻過九道拐,爬上鷹嘴山,十分艱險。我們這次去李子壩,選擇的是另一條道路,即從四川省青川縣繞道,乘車前往,雖然路途較遠,有100多公里,但卻只需要兩三個小時即可到達。汽車出青川縣沿著一條坎坷曲折的農機沙石路溯河而行,時而撲入蔥蘢滴翠的密林,時而鉆進野花初綻的草灘。景移物換,顛簸前行,使人有一種在綠波中弄浪,花海中翻騰的沖動。

不知不覺中,車停在一個綠樹掩映、籬笆環繞的清靜幽雅的村莊。這就是隴上茶鄉李子壩。這個村由9個合作社組成,有200多戶農家散居在一條狹長的河溝谷地。站在半山腰舉目環視,群山起伏,林木幽深,流珠瀉玉般的李子壩河從村前流過,一家一戶的農舍掩映在綠樹叢中,河道兩旁一條條依山盤繞,宛若綠云的茶園蜿蜒不絕,伸向云霧深處。一個個面容姣好、體態輕盈的采茶姑娘正在采摘新茶,隨風飄動的紅頭巾亮麗了茶山的風景線。

“甘甜泉水釀好酒,云霧山中出好茶”。當地的技術人員告訴我們,李子壩地處西秦嶺南簏,地理位置十分獨特。這里的茶園大多分布在半山腰,終年云霧繚繞,晝夜溫差很大,茶葉生長周期長,是典型的“高山云霧茶”。與杭州茶、云南茶不同的是,這里是我國特有的江北高山優質茶園,一年的采摘期只有5個月,而養分的積累蘊合期卻長達7個月,當屬茶中精品。加之這里四周森林密布,遠離城鎮,沒有任何污染,生產茶葉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

李子壩人種茶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早在聯產承包責任制前,這里就有四五百畝老茶園。但真正讓李子壩人醉心茶園,把種茶當做脫貧致富的主業來干,大規模發展,那還是土地承包到戶以后的事。談起這個經歷和過程,李子壩人總會提到一個人,他就是李子壩的村主任馬小倫。這位上世紀70年代從碧口鎮中學畢業插隊落戶到李子壩的知青,深深地愛上了這片青山綠水。他毅然絕然放棄了進城安排工作吃“皇糧”的機會,扎根山鄉,一心鉆研茶葉種植和加工技術,成了當地群眾種茶致富的領頭雁。

過去,封閉落后的李子壩人,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是刀耕火種的糧食生產,辛勞一年,僅能勉強維持生計。

上世紀80年代初,20多歲的馬小倫挑起了村委會主任的擔子。他相信,這里的青山,這里的綠水,還有四季如春的氣候,一定能孕育出品質上乘的好茶。他做夢也想著在李子壩建成上萬畝的茶園,改變老百姓面朝黃土背朝天,土里刨食,靠天吃飯的艱難景況。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為了李子壩美好的明天,他帶領李子壩人早出晚歸壘石造田,播綠種茶,堅持改造老茶園,擴建新茶園。

在當時全國吃糧比較困難、當地茶葉生產還沒有形成規模的情況下,茶園擴大后,村民吃糧更加緊缺。眼望著綠油油的茶苗不能當飯吃,村民們開始擔心吃飯問題。有些人產生了懷疑和動搖情緒,甚至連有些駐村干部也批評馬小倫的做法。

頂著巨大的壓力,馬小倫又發動干部和群眾采集山野菜、野蘑菇,外出打工,想盡一切辦法掙錢,換回糧食度日。在那些充滿復雜情結和不斷調解各種矛盾的日子里,李子壩人步履艱難地經歷著從傳統糧農逐漸向茶農轉變的陣痛。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時栽植的上千畝幼茶,也以其特有的嫩黃翠綠,使祖祖輩輩以種糧為生的李子壩人看到了鮮活的希望和生機。

于是,馬小倫自籌經費,專程到杭州學習茶葉精加工技術,回來后又一家一家地給群眾傳授。他引進良種,請來科技人員到茶園現場指導,幫助大家修枝剪枝,不僅提高了茶葉質量,而且一年春夏秋三季都可采茶,使每畝茶園年均純收入一下躍升到3000多元。

現在,李子壩人家家有茶園,戶戶搞加工。馬小倫家已有新老茶園40多畝,20多畝已經開始采茶,年收入達5萬多元。加上他長年在外經銷茶葉,年總收入不下10萬元,是李子壩村典型的種茶致富戶。走進坐北朝南、面對一大片茶園的馬小倫家,一眼就能看到他建在路邊上的茶葉加工廠,磚木結構的廠房,屋頂是平展展的曬茶場。廠房里炒茶機、揉茶機和烘干機不停地運轉著,空地上精制的包裝盒里裝滿剛剛生產的新茶,幾個外地客商正在談質論價……

短短20年時間,李子壩村從一個畝產不過斗糧,野獸四季出沒的窮鄉僻壤,發展成人均有新老茶園3畝,人均年純收入達3000多元的小康村。

一座座小洋樓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每7個村民就擁有一輛摩托車。每年茶葉生產旺季,來自全國各地的茶商、茶販每天絡繹不絕。

每年采摘春茶時節,是茶鄉最繁忙的日子。而今年陽春四月,是李子壩最熱鬧的時節。來自四川、陜西的茶農,翻山越嶺來到李子壩參觀取經,學習他們的種茶技術。光從四川來李子壩采茶打工的小伙子、川妹子就有2000多人。

他們提籃背簍,披星戴月地在青翠欲滴的茶樹叢中采摘新茶。他們吃在李子壩,住在李子壩,被李子壩美麗的自然風光和茶農的淳樸富有所吸引,好多人還在這里安家落戶,成了李子壩人的新媳婦和上門女婿。

走近石龍溝在文縣茶葉集中產區碧口鎮,有許多林木茂密的幽谷深溝。一個個小山村,就點綴在這一條條深山溝谷當中。如果說李子壩是隴上茶鄉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的話,那么與李子壩相隔一座大山的石龍溝,則是冉冉升起的一顆充滿希望的新星。

石龍溝位于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邊緣。狹長的溝谷里居住著文縣肖家鄉的4個村子、330多戶茶農。出碧口鎮南行約10里,便進入一條狹長的深溝,這就是石龍溝。這條溝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與“龍”字結下不解之緣,20多公里長的深溝幽谷里,有龍潭、龍泉、龍門、龍池坪、五龍山……就連山里人給孩子取名,也喜歡帶個“龍”字,龍娃、龍寶、龍勝、龍梅……

進入石龍溝,一處處美景讓人目不暇接。清流,碧潭,瀑布,翠竹等自然景觀綿延相連,錯落有致;楠木、銀杏、紅豆杉等珍稀樹種雄姿勃勃,各領風騷,把這個“丫”字型的深山幽谷裝扮得充滿詩情畫意。尤其是這里漫山遍野的山地茶園,更像是一把把翡翠,撒落在萬山叢中。每天清晨,石龍溝里煙雨茫茫,云飄霧繞,給青山秀水披上一層蟬翼般的輕紗,讓人產生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按照種茶專家的說法,這環境這氣候正是種植茶葉難得的風水寶地。

汽車穿行在深山峽谷之中,我們很快來到其中的一個小村落——水蒿坪村。茶采姑娘們正在肩背背簍、手提竹籃,三三兩兩地在溝谷茶園里采茶。在一座新落成的兩層小洋樓前,我們見到了因苦干實干而出名的水蒿坪村前任女支書高秀蘭。

石龍溝種茶的歷史也有幾十年了,但真正讓老百姓受益,也只是這幾年的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石龍溝人眼看著一山之隔的李子壩人靠種茶、販茶,日子一天天富裕起來,他們也開始思謀著走種茶致富的路子。可是,祖祖輩輩居住在深山峽谷中的水蒿坪人,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出門不是翻山就是趟河,各種貨物出山進山只能靠人背畜馱,整條溝里連一條架子車走的山路也沒有啊!

自產的山貨運不出去,外面的東西運不進來,雖然村里也有一些茶園,但進山出山十分艱難,每年采摘的鮮葉也賣不出去。

1986年,當時已經當了10年村支書的高秀蘭,看著周圍的山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水嵩坪人還過著封閉落后的日子,決心帶領群眾打開通往碧口鎮的鄉村公路。石龍溝兩岸峽谷陡峻,僅靠大家雙手掄錘是根本無法打通的。

30多歲的高秀蘭背著干糧,從水蒿坪村翻山涉水來到碧口鎮,再從碧口乘車70多公里到文縣,跑機關單位找縣上領導,從縣里要了2500公斤炸藥,幾十把鋼釬。當年8月,她帶領村里的老少爺們,踏上了辟山開路的征程。

正當高秀蘭每天在工地上指揮大家揮汗大干鑿山開路的關鍵時候,當年9月18日,在陡坡地上收割莊稼的丈夫不幸從懸崖上跌落身亡。失去親人的高秀蘭頓時哭得天昏地暗。可是,她掩埋了丈夫之后,第3天又默默地上了修路工地。

7公里的出山路,她帶領水蒿坪人整整修了4個多月。路修到吊虎崖時,山巖陡峭,沒法打炮眼,高秀蘭和村民們腰上系著麻繩,從山頂上吊到半空中打洞鑿炮眼。

談起這些往事,高秀蘭雙眼噙滿淚水。

出山的路修通了,高秀蘭又帶領村民壘石造田,開挖龍潭水渠。修水渠時,最多的時候全村100多人揮釬劈石。經過100來天的艱苦戰斗,他們不僅修成了一條2400米長的水渠,把河水引到了田頭,而且還在亂石灘上造出了80多畝土地。這是高秀蘭離任前留給水蒿坪人最大的一筆財富。如今,這80多畝水澆地成了水蒿坪村長勢最好的優質高產茶園。

1994年高秀蘭卸任后,村上的黨員們選舉她的二女婿高清明接任了村支書職務。年輕有為的高清明帶領村民到李子壩參觀學習,回來后動員村干部和黨員帶頭發展茶園。如今,全村已發展茶園2800多畝,成了水蒿坪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源泉,家家戶戶年收入都在萬元以上。

水蒿坪人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了,而他們仍然記掛著老支書高秀蘭——是她帶領群眾打通了致富路,引來了山泉水。而年近六旬的老支書高秀蘭雖然離開了村支書崗位,但采茶時節仍然肩挎提籃忙碌在漫山遍野的茶園里。她一會兒在這家的地頭上教導年輕的姑娘們如何采新茶,一會兒又在那家的炒茶機前察看炒茶質量,還經常跟山外的茶販們商談茶市行情……每天仍為大家的事奔忙著。

水蒿坪村的巨大變遷僅僅是石龍溝的一個縮影。這些年來,文縣把石龍溝流域列為生態經濟開發區,扶持當地茶農修路、拉電,修建飲水工程,引進優良茶種,改造低產茶園,已經發展成為隴南地區無公害茶葉生產的重要基地。穿過水蒿坪村的大片茶園,爬上一段陡峭的山路,來到半山頂上,眼前出觀一片平緩的開闊地帶,當地人稱龍池坪。龍池坪的四周,有60多畝茶園,這里就是我國海拔最高的山地茶園。每年清明前,當石龍溝底的茶園開始采摘鮮葉時,龍池坪上的馬家山人,還要再等半個月才能看到茶樹上冒出新芽。

20世紀60年代,這里原本有一片碧波蕩漾的水潭。在那以糧為綱、農業學大寨的歲月里,村里山林遍地,無田可修,這里便成為農業學大寨的前沿陣地。在村上插隊的一幫知青揮锨作戰,開渠放水。很快,一潭清水不見了,代替它的是十多畝小麥。可是,由于這里高寒陰濕,每年連種子也無法收回。

去年,嘗到種茶甜頭的馬家山人決心挖田造池,恢復龍池的原貌。他們說,要種好茶,生態環境比什么都重要,天旱時龍池里的水可以澆灌茶園,雨水多時龍池可以排澇。他們還把龍池周圍的坡耕地全部退出來,栽上了新品種的優質茶苗。以山養池,以池育茶。秀美的龍池漸漸恢復了本來面貌,這里出產的以“龍池雀舌”命名的高山優質茶,也帶著馬家山人的期望與夢想,走向大江南北。

茶人邱國祥在整個文縣茶產業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有很多干部和科技人員傳經送寶,揮汗播綠,熱情扶持。他們為茶鄉的繁榮發展默默地奉獻出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青春年華。有揭開低產茶園改造新篇章的農藝師馬科、茅曉虎,有帶領群眾種茶、販茶的村干部林春山、余守敬,還有推廣茶葉種植加工技術的劉文平,等等。而一提起邱國祥的名字,茶農便會情不自禁地講述一樁樁、一件件他無私奉獻、熱情扶持茶鄉發展茶葉生產的事。

今年67歲的邱國祥,現在每天仍然為茶鄉的發展奔波忙碌著。自1953年參加工作后,邱國祥先后在縣供銷社、印刷廠、碧口編制廠和碧口酒廠等單位任職。

一次偶然的機遇,讓邱國祥與茶葉結下了不解之緣。

1992年,正當邱國祥來到省城蘭州,為一個食品加工項目的立項奔波時,一位省里的領導告訴他,食品加工項目在文縣沒有多少優勢,建議他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發展甘肅的綠茶。在茶鄉工作了幾十年的邱國祥心里豁然開朗,頓時感到有了奔頭。從此炒茶、品茶、評茶成了邱國祥一生的追求。

文縣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種茶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早在1956年,中國茶葉進出口總公司的負責人到碧口考察了解后認為當地土壤呈酸性,氣候條件和生態環境適宜種茶。當時國家曾投資200多萬元在文縣發展茶葉生產。后來由于受“以糧為綱”思想的影響,茶葉并沒發展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而且有不少茶園還讓農民挖掉種了糧食。

邱國祥深知,只有讓茶農得到好處、嘗到甜頭,茶園才能走進千家萬戶,茶產業才能盡快發展。茶葉不僅要品種優、種植環境好,而且后期加工也非常重要。但長期以來,文縣的茶農一直沿襲著傳統的加工方式,茶葉加工粗糙,品種單一,只能炒制低檔的青茶,制作出來的茶葉形狀不一,顏色不正,味道不醇,銷路不暢。當時每斤只能賣兩三元錢,即使是這種粗茶,也因產量很少,當年還要批條子才能買到。

為了提高種茶效益,增加茶農收入,邱國祥風塵仆仆地來到李子壩,和他的同事們一起辦起了專業的茶葉精加工廠。過去,李子壩的茶農也曾嘗試著加工龍井茶,但由于沒掌握技術,加工出來的龍井茶顏色烏黑,賣不上好價錢。這一次,邱國祥特意聘請來杭州的炒茶高手擔任技師,手把手地教當地茶農炒制高檔龍井茶。要炒制高檔龍井茶,首先得過采摘關。過去,茶農們怕費工,往往要等到葉片大而老時才開始采摘。這樣的老葉子,再高明的炒茶師也炒不出好茶來。邱國祥首先從教茶農采摘新茶抓起。他說,采茶不僅要采嫩芽,而且采摘時不能用手指掐,而要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嫩芽掰下來,這樣采摘的葉片含天然水分多,炒制加工時即使放一天還能保持新鮮。

拓荒者的足跡是艱難的。邱國祥至今還記得最初炒制龍井茶的難忘經歷。

1994年,他帶人在李子壩炒制了5公斤龍井。那是一種扁型的老龍井,帶到武都推銷,由于當地人對本地產的龍井缺乏認識,居然連一斤也沒賣出去。邱國祥并沒有氣餒,他一次又一次地把親手炒制的龍井送往地區和省城,讓有關單位經常喝茶的人和外地龍井對比品嘗。許多喝茶人經過對比品評,居然贊賞不已,認為一點也不比西湖龍井遜色,而且價格也比外地名茶便宜得多。碧口龍井終于在省城蘭州打開了銷路,銷量也成倍增長,從最初每年的5公斤多上升到100公斤、1000公斤,甚至4000多公斤,碧口茶葉的價格也從最初的每公斤幾塊錢上漲到每公斤100多元。

今年4月,在李子壩舉行的文縣第二屆采茶節上,當地炒制的最好的明前茶每公斤竟然賣到上萬元。

李子壩茶葉的名氣有了,價格也上去了,茶農開始品嘗著茶葉換來的甜蜜生活。然而,由于茶農作務茶園粗放,不修剪茶樹,產量上不去。邱國祥和他的同事們又引導茶農砍掉老樹枝,一塊一塊開展低產茶園豐產栽培。

為了提高加工能力和技術,邱國祥還從外地引進電炒茶機,在李子壩推廣,很快從十幾臺發展到100多臺,使大多數人家都有了炒茶機。僅李子壩村,每年加工的龍井茶就由原來的幾千斤增加到5萬多公斤,收入達200多萬元。

邱國祥的腳步并沒有隨著李子壩人的富足而停止,他要讓全縣的茶農都掌握科學務茶技術,都掌握龍井茶的加工技術。

1997年,邱國祥來到文縣石龍溝又一個著名的茶村——肖家鄉馬家山村。

當年,馬家山的茶園只有100多畝,有的農民還在茶園里套種玉米,糧茶兼種,茶葉產量低而不穩,質量也上不去。邱國祥先后4次深入馬家山,動員幫助茶農擴大茶葉種植面積,發展優質茶葉新品種。他挑選村支書靳學民等4位茶農,給每人每天發20元工資,帶領他們到一山之隔的李子壩參觀取經,學習當地茶農修剪茶樹,炒制龍井茶的技術。

回到馬家山后,邱國祥又引導村支書靳學民、村主任馬貴先在自家的茶地里對茶樹進行修剪。緊接著,他又自己掏錢從浙江聘請來一位茶葉加工技師,為當地群眾傳經送寶。

過去,石龍溝里的茶農加工茶葉,要用木炭作燃料。農民伐薪燒炭,不僅破壞了植被,而且火候不易掌握,加工的茶葉質量很難提高。去年,邱國祥投入1萬多元,購買了20臺電炒鍋和1臺電動炒茶機,又請來兩名浙江師傅,輪流培訓了30多位茶農。當年,茶農們掌握了茶葉精加工技術,全村茶產業收入達140多萬元,比往年翻了幾番。茶農趙處剛加工龍井茶100多公斤,純收入2萬多元。

這些年來,邱國祥為了扶持茶農發展茶葉生產,先后給碧口鎮、肖家鄉一帶的200多戶農民投入資金30多萬元,借給他們購買茶籽、茶苗和肥料,發展新茶園。茶葉收獲后,茶農再用茶葉收入抵還借款。

俗話說,好馬還需配好鞍。原先,文縣茶葉用麻袋裝,檔次自然上不去。邱國祥博采眾長,跑到成都、上海、蘭州等地,和專業人員一起精心設計制作茶葉包裝盒,使文縣茶葉穿上了亮麗的“時裝”,成了地地道道的“隴貨精品”。過去,文縣沒有一個茶葉注冊商標,邱國祥花費2000多元,在國家商標局注冊了文縣茶葉商標。

1996年,碧口龍井被評為全省名優茶葉,還被收入《中國名茶志》。

現在,文縣茶葉不僅暢銷四川、陜西、海南和北京等地,而且在蒙古國首府烏蘭巴托的精品展銷中心也占有一席之地。邱國祥經營的文縣御香風味茶廠被中國茶葉學會吸收為團體會員。

邱國祥在茶葉生產上不斷開拓進取,走出了一條公司加農戶的茶產業發展路子。在他身后,緊跟著成千上萬的茶農。在他的扶持帶動下,縣里的農技人員、碧口鎮的個體老板們紛紛走進山鄉,或承包坡耕地種植茶葉,或開設加工廠炒茶販茶。他們跟邱國祥一樣,為做大做強文縣的茶產業,讓茶鄉的明天更加繁榮富有而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著。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国产在线 | 亚州无吗| 日韩欧美久久一区二区 | 激情五月在线 |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色伊人 | 亚洲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日本欧美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短视频 | 五月激激激综合网色播免费 | 免费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国产男女猛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色播永久网址大全 | 亚洲男人天堂av | 日韩亚洲欧美视频 |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视频手机版 |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阿v天堂2021在线观看 | 在线 你懂| 国产精品亚洲专一区二区三区 | 三妻四妾电影 | 色婷婷中文字幕在线一区天堂 | 永久福利盒子日韩日韩免费看 | 福利视频自拍偷拍 |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 四虎成人网| 99色在线播放 |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 亚洲综合天堂网 | 亚洲综合成人网在线观看 |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四虎影院一区二区 |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永久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国色天香社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修罗的游戏 | 日本午夜高清视频 | 欧美日韩在线播放成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