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最普通的農民,既不是支書,也不是村主任,就連村民組長也不是,但在桂東橋頭鄉,一說起“老猴”這個人,卻是家喻戶曉,年輕人會稱他“老猴”,年長的直呼其“猴仔”。其實他的原名叫陳世洪,橋頭鄉紅橋人,因為他象猴子一樣那么靈敏,那么活潑,才叫他“猴仔”。不是么,短平的頭發,微腆的肚了,乍一看,就知道有點精明。就是這個猴仔,2003年產茶收入26萬元,創利稅10萬元。茶園吸收剩余勞動力40多人,帶動種植戶500多戶,今年預計產茶收入達30萬元。
管理出效益
1999年橋頭鄉企業辦進行改制,鄉茶場實行租賃承包,大家都知道因管理不善,鄉茶場根本沒有經濟效益;可在“猴仔”的眼里,這個茶場大有文章可作,于是率先報名承包了鄉茶場。通過施肥、剪枝、整葉、除草、除害等系列措施,當年長出的茶芽既粗又嫩,鮮茶產量猛增。高質量的鮮茶培育出來了。“老猴”更懂得,茶葉產品只有經過深加工才能增值增效,而要搞好加工關鍵靠人才和技術,為此,他采取“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辦法,一方面請縣茶葉專家現場到茶場指導,另一方面從長計議,派人到浙江龍井茶場培訓。大大地提高了制作技術,使茶價倍增,當年產茶收入10萬元,許多外地客商,驅車前來,點名購買“老猴”的“茶葉”。
壯大求發展
初次償到了甜頭,老猴不滿足現狀,2001年他積極向茶葉公司爭取項目,再搞100畝有機茶,功夫不負有心人,茶葉公司將項目投放到了橋頭,通過多次考察,老猴租了他本組村民的100畝山嶺,向信用社借款5萬元,經過一個冬季奮戰,一個新開發的百畝有機茶基地生機勃勃地展示在眼前。該片茶園今年產茶100公斤,產值8千元。
豐富的經驗,精湛的技術,老猴的名聲也越來越大了。紅橋的茶場一直不景氣,村支書找到了老猴,“我這個村茶場包給你算了,要不在?”老猴接受了;白水村的主任找到了老猴,“我白水村茶場包給你。”老猴也接受了。這兩個茶場只2萬元的產值,經過老猴的精心管理,產值達到了7萬元。生意做大了,茶葉多了,為了打開茶葉銷路,老猴不管是炎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每年他無數次帶上幾斤茶葉上長沙,下深圳,過南昌。特別是炎熱的夏天,正是售茶的好季節,老猴隔不幾天就得往外地送貨,在老猴的誠實推銷下,精心制作的玲瓏茶在郴州、南昌、汝城等地打開了銷路并占據了一席之地,玲瓏茶銷售點生意紅火。筆者訪問老猴時,不到半個小時,電話請求送貨的三個,共需茶葉1千多公斤,登門買者4人。銷茶100多公斤。
致富不忘鄉民
老猴的茶葉生意確實紅火了,自己腰包鼓了。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花爛漫。他常說“我自己多了幾塊錢,算什么,還不是靠大家維持。要大家富了,我多幾塊才心安理得。”正如他所說的,為了幫助大家致富,他所學到的技術毫不保留地傳授給農民百姓,他利用自己的茶園、茶葉加工場,對每位前來取經的農民,都是現場施教。隨到隨教,在他的帶動下,橋頭的有機茶從開始時群眾等待和觀望的矜持態度,到現在轟轟烈烈地掀起了開發高潮。全鄉目前有500多戶開發培育出有機茶1500畝,人平增加純收入100多元。這有童謠為證,綠水青山映彩霞,彩云深處是我家,家家戶戶小背簍,背上藍天來采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