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浩,1939年出生于陜西省嵐皋縣貧苦農民家庭。1961年7月,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湖北省恩施農業學校,被組織分配到平利縣農林水牧局從事茶葉技術指導工作。1968年,他承擔了縣示范茶場的建設任務。面對274畝荊棘叢生的荒山荒坡,他不怕苦和累,堅持“高起點、速成園、快見益”的原則,抓住標準建園、規格播種、合理施肥、幼樹定剪等關鍵環節,使茶園5年即進入盛產期。接著又修建了4座可蓄水1200立方米的水池,埋設輸水管網,并引進采茶制茶機械,在陜南茶區第1個實現了茶園噴灌和機械化作業。特別是他在縣示范茶場精心培育的305畝密植高產試驗園,3年即進入投產期,最高畝產商品茶4992公斤,比常規茶園產量提高773倍,有力地發揮了茶場的示范帶動作用,推動了平利茶葉生產向“優質高產高效”發展。1980年,劉成浩調任縣茶葉技術指導站站長后,他深入全縣20多個鄉村茶場進行技術指導,并編印出《密植速成茶園栽培技術要點》,推動了全縣密植速成茶園的發展。到1983年底,全縣新建良種密植茶園5400畝,畝產茶比常規提高了3倍,他因此榮獲安康地區科技成果一等獎。1984年后,劉成浩針對茶葉市場的需求,開始研制平利名茶。經過艱苦的努力,1986年重新改進提高的“三里埡毛尖”問世并通過省級鑒定,獲陜西省科技成果三等獎、安康地區科技成果一等獎。劉成浩在成績面前沒有停步,又深入到八仙號房茶場,開始了辛勤的試驗研究,終于試制成功“八仙云霧”名茶。“八仙云霧”以“谷雨前后半月天,一芽一葉露筆尖,精工巧作燕尾狀,三萬壯芽一斤干”的詩畫美稱,以其獨特的“燕尾”造型、翠綠的湯色、誘人的清香為消費者所喜愛,榮登全國十大優質產品金獎榜首,從而填補了平利茶葉“國優”的空白。
劉成浩同志扎根山區,獻身科技的事跡,贏得了組織的肯定。他先后4次被評為省地縣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1992年,經中共平利縣委推薦,中國改革功勛叢書編輯委員會審定,劉成浩事跡被錄入《中國改革功勛》一書,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有突出貢獻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