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曾在《歸田錄》中這樣說:“自景佑(1034年-1037年)以后﹐洪州雙井(今江西修水杭口鄉)白茶漸盛﹐近歲制作尤精﹐囊以紅紗﹐不過一二兩﹐以常茶十斤養之﹐用避暑濕之氣﹐其品遠在日注(另一種名茶)上﹐遂為草茶第一。”
雙井茶產于修江北岸﹐此地“綠叢遍山野﹐戶戶有茶香”。雙井茶細者有白毛﹐狀如銀須﹐色碧味雋﹐故又有“白茶”﹑“龍須”﹑“云腴”﹑“鳳爪”﹑“雪芽”等佳譽﹐名噪天下﹐遂為貢茶。
但雙井茶的揚名﹐還得力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
黃庭堅(1045年-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宋代“江西詩派”的創始人﹐又擅行書和草書﹐與蘇軾﹑米芾和蔡襄并稱書壇上的“宋四家”。
黃庭堅的嗜茶﹐在其早時就以“分寧茶客”名聞鄉里。《宋稗類鈔》中記有這樣一件事﹕
當時的宰相富弼聽說黃庭堅多才多藝﹐詩文﹑書法樣樣出類拔萃﹐于是很想與他一會。終于﹐有一天兩人相見相識了。也許是黃庭堅其貌不揚﹐富弼見到他后并不喜歡﹐兩人不歡而散。偏偏這富弼好對人評頭品足﹐于是還對人說﹕“我還以為這黃某如何了得﹐原來不過是分寧一茶客罷了﹗”
“分寧一茶客”是富粥對黃庭堅的低毀之言﹐當時即名聞通途。但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黃庭堅這一“茶客”卻是很值得為之大書一筆的。
比如黃庭堅以茶代酒二十年﹐堪稱是茶人佳話。黃庭堅在40歲時曾寫過以戒酒戒肉為內容的《文愿文》﹐文章說﹕“今日對佛發大誓﹐愿從今日盡未來也﹐不復淫欲﹑飲酒﹑食肉。設復為之﹐當墮地獄﹐為一切眾生代受頭苦。”此后二十年﹐他基本上踐言而行﹐做到以茶代酒﹐并曾多次規勸外甥洪駒父節制飲酒。
再者﹐在黃庭堅的竭力推薦下﹐雙井茶終于受到朝野上大夫和文人們的青睞﹐最后還被列入朝廷的貢茶﹐奉為極品﹐盛極一時。南宋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記載這件事說﹕“草茶極品惟雙井﹑顧渚﹐亦不過數畝。雙井在分寧縣﹐其地即黃氏魯直家也。元佑間(1086年-1093年)﹐魯直力推賞于京師﹐族人多致之。”
這位“分寧”茶客還是一位癡于吟茶頌茶的詩人﹐在他的筆下﹐摘茶﹑碾茶﹑煎水﹑烹茶﹑品茶以及詠贊茶功的詩和詞比比皆是﹐從他留傳至今的數十首茶詩來看﹐除了引茶入詩﹐抒發情懷之外﹐字里行間分明滲透著一位品茶高手所追求的茶藝和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