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中國是“舉國之飲”。品茶是一種享受、一種熏陶;將中國茶推向世 界,則需要一種精神、一種境界。在這個領域,陳彬藩是一位成功的實踐 者。
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茶圣陸羽就有《茶經》傳 下。
正是為了弘揚中國的茶文化,促使其走向世界,1998年一群來自世界各 地的中國茶葉專家在紐約聚首,成立了國際茶業科學文化研究會。在這次 會議上,因十多部茶業專著和在日本推銷烏龍茶的成功經歷而在茶業界享 有盛名的陳彬藩,被全休與會者推選為首屆會長。
1934年5月,陳彬藩出生在福建省長樂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父親陳益春 是當地知名中醫師,酷愛讀書,不僅對中醫造詣良深,而且對古代文學和 詩歌也很有研究;母親是一位善良的家庭婦女,一生勤儉,但樂于資助貧 困親友。父親常以“誠以待人,勤以攻讀,儉以持家,樂以助人,和以處 世,忠以報國”,教育子女,陳彬藩后來將這六句話,命名為“益春家訓 ”作為全家的座右銘。他1954年畢業于安徽大學農學院茶葉專業,誓言 繼承陸羽所創立的茶業科學,弘揚茶文化。
陳彬藩在四川農業廳從事茶葉技術工作22年,跑遍一百多個產茶縣和無 數茶場,撰寫了《科學種茶》等專著。1977年,他調任福建省茶葉進出 口公司副總經理后,利用到日本考察的機會,對當地的茶葉市場進行了認 真調查。1981年,他升任福建省外貿總公司駐日本全權代表,打響了富 有戲劇性的中國烏龍茶,占領日本市場的貿易大戰。
“文化搭臺,經貿唱戲。”這是陳彬藩在日本推銷中國烏龍茶的總體戰略 。他與日本著名作家和醫學界專家廣交朋友,提供茶葉歷史資料和烏龍茶 樣品,促使他們進行茶文化和茶葉對人體健康效應的研究,將研究成果在 全國報刊和N.H.K電臺上發表,同時將自己著的《茶經新篇》譯成日文出 版,為中國烏龍茶在日本的推廣,鳴鑼開道。
日本許多報刊都援引了《茶經新篇》;早在二千年前的西漢初期編寫的《 神農百草》,談到茶功能時說:“久服安心益氣…輕身耐老?!彼^“輕 身耐老”,就是防止肥胖,長保青春之意。日本許多醫藥衛生組織,研究 中國烏龍茶對循環系統病變的生理反應,發現肥胖病患者,自從飲烏龍茶 一段時間后,膽固醇排出量明顯地大于吸收量,同時體重降低。
科學知識傳播,促進了中國烏龍茶在日本銷售量迅速增加。同時,他還以 杰出的廣告運作推波助瀾。當時,與山口百惠齊名的日本著名歌量平古代 爾,在一次電視采訪中說,自己是由于喝了烏龍茶而變得更苗條、更漂亮 了。一時間,在全日本的婦女中,掀起了一個搶購烏龍茶的熱潮,烏龍茶 的年銷售量由數百噸增加到一萬多噸。陳彬藩從中悟到,商品廣告要靠名 人效應,但名人不應只限于文藝界,還應該包括政界。1982年,中國副 總理王震赴日本參加邦交十周年慶典,他在接見陳彬藩時,對陳彬藩的工 作加以贊揚和鼓勵,并問需要什么支持,陳彬藩說:“我給您兩箱烏龍茶 ,請您作為禮品送給日本國家元首”。王震哈哈大笑說:“好,那我就當 您的義務推銷員。兩天以后,中國烏龍茶就成為國家級禮品,送到了田中 角榮等日本政要手中。烏龍茶由此身價倍增,成了日本市場上的送禮珍品 。烏龍茶消費群體的形成和穩固,令陳彬藩出師大捷。
在日本工作期間,陳彬藩在思索推銷中國烏龍茶的最佳方式和途徑。他發 現日本人生活節奏快,在日常生活中多數是喝冷水和冷飲料,這對陳彬藩 很大啟迪,使他意識到要普及飲茶,就必須考慮如何把茶葉由熱飲改為冷 飲。他和經銷商伊藤園聯手研究并積極推銷手拉罐冷飲烏龍茶,生產的罐 裝烏龍茶水,可以在常溫下保存半年不變質,銷售前景極佳。開展這項革 新,曾遭到國內外的人反對。陳彬藩的一位老師是一名教授,給他寫信說 :“幾千年來,茶葉都是熱飲,十分講究品茶,你想把茶搞成冷飲,一罐 茶幾口就喝光,那有什么品茗藝術,這是離茶經判茶道。”
陳彬藩力排眾議,堅持自己的主張,他認為市場決定商品,飲料的冷飲化 是大趨勢,為熱茶所創立的一套品茗藝術,可以作為傳統文化來保留,但 在日常生活中難于普及。不搞茶葉冷飲,最終會失去寶貴的市場。不久, 罐裝的中國烏龍茶像初升的太陽出現在日本海島,而且隨著時間推移越升 越高。從那時起,中國每銷往日本的一萬五千多噸烏龍茶,其中90%都是 用作罐裝茶原料,以后,日本又生產既可冷又可自然加熱的罐裝休,中國 福建也成功制成烏龍茶濃縮液銷往世界。
二十多年來,中國烏龍茶在日本經久不衰,當中國人到日本考察訪問看到 全國各地的車站機場都設有中國烏龍茶的自動銷貨機都感到興奮與驕傲。 回顧烏龍茶的銷售歷史,日本茶葉界和新聞界人士都稱陳彬藩是第一流的 茶葉專家,是第一流的貿易行家,而在這成功的背后陳彬藩所付出的努力 和心血,卻是常人難以想像的。
還記得最初到日本時,由于缺乏財力,陳彬藩只帶四位業務干部和一位翻 譯到東京,向日本通產省申請設立福建省對外貿易總公司駐日本國代表事 務所,住房是一位茶葉經銷免費提供。午間在城區工作口干了,也不舍得 花錢喝咖啡和其他飲料。代表處四個工作人,每人出國時只帶一二條領帶 。
中國烏龍茶成功在日本推廣之初,陳彬藩踏上日本國土時,還時常會遇到 傲慢和輕蔑采訪者。一次,日本有關方面邀請他到一個檔次極高的茶道館 去參加全日本人引以為榮的茶道表演。表演剛剛結束,日本一個新聞記者 突然說道:“陳先生,請談談觀感吧。”那口氣,帶著不可掩飾傲慢和輕 蔑。陳彬藩不為對方的表現所動容,爽快應答,不卑不吭。他首先從唐朝 貞元二十年(西元804年),由日本到中國浙江天臺山留學最澄禪師回國 時,把中國的茶樹種子帶到日本種植成為日本種植茶葉的創始人的歷史談 起,進而談到這次參見茶道所用的炭爐、水缸、茶釜、茶碗的款式,碾成 粉末的“抹茶”,以及煮水、沖茶的方式方法 ,和中國唐宋時代書中所描繪的大致相同。最后加重語氣說:“茶道是日 本民族長期保存下來的文化遺產,又是中日兩大民族文化交流孕育而成的 藝術花朵。不過我個人認為,茶道還存在著封建貴族留下來的某些保守因 素,不利于茶道的進一步發展。例如師傳秘傳、嫡系相承的‘家元制度’ 限制了茶道和群眾的廣泛接觸。”
這位記者聽著,顯得有些面子受損,尷尬地一笑,接著說出帶有明顯地質 問和嘲諷的話:“陳先生,既然中國是茶的祖先,你們為什么沒的茶道? ”
陳彬藩依然面帶笑容,神態大度地說:“在中國,‘道’這個字的含義與 日本有所不同。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見中國人對‘道’的認識 和理解,是多么崇高和嚴肅。所以中國人是有道而不言輕易言道,不習慣 隨便使用‘茶道 ’的辭匯,這就是二千六百多年前,中國偉大的哲學家老子說:‘道可道 ,非常道’。而在日本對道字的理解,不那么嚴肅便產生了‘茶道 ’、‘花道 ’…”陳彬藩的博學多才,使得在座的日本客人肅然起敬,連連點頭稱是 。
侃侃而談的陳彬藩述說到這里,進一步解釋:茶在中國是“舉國之飲”。 品茶不單是生活與藝術的關系,而且還蘊藏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品茶是一 種享受,一種熏陶。人們在飲茶中,要領悟到一種精神,一種境界。“不 羨黃金壘,不羨白玉杯,不羨朝人省,不羨暮人臺,惟羨四江水,曾向竟 陵城下來,”中國茶圣陸羽這種淡泊明志和高風亮節,也可說是中國“茶 道”。中國茶道的哲理是“品茗要品好茶,做人要做好人;要學做人,先 去學品茶吧?!爆F代中國茶人提倡精神——先苦后甜,也是中國“茶道” 。傳統的中國文化與禮、敬、和、愛等傳統的中國道德一脈相承。家庭之 中,后輩給長輩奉茶,是為知禮;朋友之間,客來茶當酒,“君子之交淡 如水”,彼此之間有罅隙,品茗交談,可以拆除樊籬,體現“禮之用,和 為貴”;當你進取時,靈芽催靈感,有助于你發揮創造性;這些都體現中 國茶文化,按日本人習慣說法,也可以說是中國茶道的內涵。
不知是被陳彬藩的淵博的“茶道”所折服,還是被陳彬藩非凡的氣質所感 化,那位原先態度二分傲慢的記者,對陳彬藩的態度來了個180度大轉彎 。
像這樣的事陳彬藩在日本還碰到許多。有次到東京大商社的社長,請陳彬 藩吃飯,大大稱贊他在日本推銷的烏龍茶所取得的成績。席間有位客人聽 了很不服氣,就說:“論傳統文化,中國人是日本人老師;論實現現代化 ,中國人只能當學生因為中國人缺乏時間觀念,辨事拖拉,不懂得時間就 是金錢?!泵鎸@種挑釁,陳彬藩想起民族英雄林則徐所說:“善用威者 不輕怒”的名言,笑容滿面地答道:“你這位先生的話講錯了。日本人所 宣揚的‘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是從哪里來?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國人 就在傳誦‘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詩句,它是說時間就是 黃金。你剛才的話,只翻譯了這首詩的前半句,而我們中國人現在是強調 后半句,就是時間比黃金更貴重?!标惐蚍脑捯魟偮?,整桌酒席的人都 點頭稱是,那位原先態度十分傲慢的日本人,臉紅耳赤地表示歉意。主持 宴會時社長立即站起來說:“我們都要為陳先生所說‘時間比金錢更重要 ’這句名言干杯!陳先生是卓越的茶葉專家,也是卓越的外交家”。
由于在日本推銷烏龍茶的顯赫業績,陳彬藩升任福建省駐香港代表機構— —華閩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華閩公司迅速扭虧為盈,他于1985年又升 任福建省副省長兼對外貿易委員會主任,后來他被調任中國信托投資公司 香港集團副董事長、浙江省政府特聘顧問兼香港富春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 、湖南省副省長、中國僑聯副主席、全國政協第八屆常務委員。1996年 ,他激流勇退,辭去政壇上的所有領導職務,只保留湖南大學國際商學院 名譽教授身份。
1998年,陳彬藩去美國探親,因突發心臟病,在美國進行心臟器官移植 手術,客居紐約,令他產生無限的思鄉情緒,但無論在何時何地,他的中 國茶文化情結卻總是難以割舍。1999年,當國內一位著名學者到美國看 望他時,陳先生禁不住熱淚盈眶,作詩表達自己懷念祖國和對茶文化的深 厚情感,詩曰:
謝北京友人來訪
紐約機場喜相逢 異國他鄉故知情
薄酒三盞酬知己 清茶一碗表寸心
品西湖龍井茶
綠云嵐起水茵蘊 陸羽經傳意趣新
臨窗小晤牽舊識 杯中難舍故園情
品烏龍茶鐵觀音
觀音茶味蘭花香 宜興壺中瑪瑙光
但愿佳茗能醉客 夢中猶記在家鄉
在陳先生看來,雖然自己暫時不能回到家鄉,但他的情感和身驅永遠屬于 祖國。在美國的日子里,無論是炎夏的酷暑,還是冷霜的嚴冬,陳先生依 然一如既往地撰寫著他的茶葉新篇,他的中國茶文化情結難以割舍。進入 新世紀,陳彬藩又完成了兩部新著,一部是與國內茶文化專家一起編輯出 版的長達250多萬字的《中國茶文化經典》,另一部是與陳杭生合著的英 文版《茶的科學與文化》。
茶,使陳彬藩不斷攀登人生完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