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緣、人緣、風情緣
“我和普洱茶的緣分,可以說開始于文緣。”泉州著名作家陳瑞統喝普洱茶近20年了,他與普洱茶的結緣,要從1988年說起。
“我記得那一年4月,西雙版納文化界的朋友邀請我去參加當地的潑水節,我就是在那里第一次喝到了普洱茶。”陳先生回憶當年的情景時說。
西雙版納的潑水節給陳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當地一個色彩繽紛的盛會,當時我坐在小竹樓上,對著瀾滄江和橄欖壩上的風光,潑水節表現出來的地方色彩和民俗情調,都融在普洱茶中了。”
陳先生說,那一次去云南,他就對普洱茶有一種奇妙的感覺,當時想寫篇文章,但不知道為什么,一直沒有落筆,倒是當地朋友送給他的普洱茶餅,讓他結下了近20年的茶緣。
“那時候泉州喝普洱的人可不多,大家都習慣喝鐵觀音,有時朋友坐在一起,我把云南朋友送的普洱茶餅拿出來,敲一個小角,泡給這邊的朋友們嘗嘗,大家都覺得挺稀罕。”陳先生回憶說。
現在在他的眼中,一杯好的普洱茶,不僅僅在于它的質量或者泡茶的功夫,而在于喚醒他和普洱之間最初的那種緣分,“普洱茶對我來說,里面有一種記憶的沉淀。那既是茶緣,也是文緣、人緣和風情緣”。
習慣:品茶的泛愛主義者
對于喝茶,陳瑞統自稱是一個“泛愛主義者”。因為工作關系,他經常到國內各個地方出差,每到一個地方,他都會帶點當地的茶葉回來。現在他除了喝普洱外,常喝的茶還有鐵觀音、西湖龍井、茉莉花茶等多種。
“每一種茶都有它的獨到之處,各有不同的口感和妙用,不應厚此薄彼。”這是陳先生對各種茶葉的一種選擇態度。“比如鐵觀音是家鄉茶,我也喝了幾十年,對我們閩南人來說,喝鐵觀音幾乎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習慣,但喝不同的茶,有不同的環境和習慣講究,有不同的心情。”
他解釋說,喝功夫茶有功夫茶的環境,它比較講究充分的休閑;而他在夜里寫作的時候,往往都是沖一大杯普洱。“這樣比較方便,漸漸就形成了一種工作習慣,可以一邊寫作一邊喝茶。”
“喝普洱,還有另一種情況是和朋友上茶館。現在泉州的普洱茶莊也越來越多了,有不少裝修精致典雅,茶莊內富有民族風情的布置,再放點民族音樂,對我們來說是一種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享受。”
“喝茶不要過分夸大它的功效”
陳瑞統認為,普洱茶有獨特的口味和一定的保健功效。“每一種茶本身有它自己的特色和歷史內涵,比如普洱有它獨特的工藝、沖泡講究,還有它與生俱來的傳奇色彩,這會為它增加一種獨特的韻味。比如你要是了解茶馬古道的歷史,聽一段故事,你就會為當時當地勞動人民的那種理想和追求所感動。普洱還有一定的保健功效,我夏天的時候就是把它當涼茶來喝的,既解渴,又可以提神解乏。”
近年來,普洱開始走進閩南百姓的生活中。陳先生認為:“大家生活好了,口味自然就有好奇求新的需要;有了條件,受到文藝作品比如影視作品的影響,大家可能就會去嘗嘗,而人們最后選擇并接受普洱茶,原因也有很多種,有的是出于保健方面的需要,有的是出于家庭使用的環境需要……但是,任何一種茶的保健功效都不應該被過分地夸大,只有長期、科學地飲用,喝茶才能收到養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