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清代性靈詩派的倡導者,生性疏淡灑脫不喜作官,于壯年辭官,隱居隨園,優游自得,不復出仕。一生致力文學,所為詩文,天才橫溢,尤工駢體。所著《隨園食單》,對于茶葉方面的評述頗為獨到,是位知茶愛茶的品茶評茶專家。
袁枚,字子才,號簡齋,世稱隨園主人,浙江錢塘人,生于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一七一六年)。袁枚英才早發,十二歲入縣學,二十四歲中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大學士史貽直見他所寫策論后,稱贊他是賈誼再世。袁枚歷知溧水、江浦、沭陽、江寧等縣,由于賢能愛民,政績甚佳,深得百姓愛戴。然而他生性疏淡,雖身居廟堂,卻心系山林,加上他認為做官是為人民增進幸福,并非只是上司大吏的高等聽差,遂于三十三歲即辭官。好友錢寶意作詩頌贊他:「過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領取十年卿相后,幅巾野服始相應。」他亦作一幅對聯:「不作高官,非無福命只緣懶;難成仙佛,愛讀詩書又戀花。」(自嘲)聯中表明他「愛書如愛命」的讀書志趣及無意于官場中汲汲營營。在《詠筷子》詩中:「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咸中,能知味也否?」他對世人為追逐名利而送往迎來、失去自我的可笑做了深刻的諷刺。
重修隨園舊制 致力文學著述
袁枚是個重視生活情趣的人,他愛金陵靈秀之氣,在他任江寧縣令時,在江寧小倉山下以三百金購得隨園。隨園舊為織造園(即曹雪芹筆下的大觀園),當時「園傾且頹,……百卉蕪謝,春風不能花。」荒廢已久,袁枚購得后,加以整治,由于是「隨其豐殺繁瘠,就勢取景。」因此稱為「隨園」。他在《雜興詩》描寫隨園景致:「造屋不嫌小,開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魚長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愛荷花,未敢張網羅。」如此詩情畫意,令人想往,也難怪袁枚怡然自得,放情聲色,不復作出仕之念。隨園四面無墻,每逢佳日,游人如織,袁枚亦任其往來,不加管制,更在門聯上寫道:「放鶴去尋山鳥客,任人來看四時花。」
袁枚以文學為終身事業,是清代的文學家,性靈派創作理論的提倡者。性靈即性情也。他以為「詩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無詩。」又說:「凡詩之傳者,都是性靈,不關堆垛。」他認為詩歌是內心的聲音,是性情的真實流露。文章以駢體最為擅長,頗得六朝體格,享文章之盛名數十年。其為人亦如作文,坦白率真,討厭矯情,卻極重情義,其友沈鳳司死后,因無后嗣,袁枚每年為他祭墳,三十年未曾間斷,對友人的情義深重,令人感動。
袁枚致力為文,著述頗豐,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隨園食單》……其中《隨園食單》是一部有系統的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著作,全書分須知單、戒單、海鮮單、雜素菜單、點心單、飯粥單……茶酒單等十四個方面。在須知單中他開宗明義地說:「學問之道,先知而后行,飲食亦然,作須知單。」此篇可作為飲食通則,而戒單云:「為政者興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飲食之弊,則思過半矣,作戒單。」此篇正好與須知單互為表里。
值得一提的是「茶酒單」一篇,此篇對于南北名茶均有所評述,此外還記載著不少茶制食品,頗有特色。其中有一種「面茶」,即是將面用粗茶汁去熬煮后,再加上芝麻醬、牛乳等佐料,面中散發淡淡茶香,美味可口;而「茶腿」是經過茶葉熏過的火腿,肉色火紅,肉質鮮美而茶香四溢。由此可以看出袁枚是一個對茶、對飲食有相當研究的人。
游歷名山勝景 品遍佳泉好水
六十五歲以后,袁枚開始游山玩水,游遍名山大川,浙江的天臺、雁蕩、四明、雪竇等山,安徽游過黃山、江西廬山、廣東、廣西、湖南、福建等地,喜愛品茶的他自然嘗遍各地名茶,并且將它一一記載下來。他描寫常州陽羨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較龍井略濃」。提到洞庭君山茶,他說:「色味與龍井相同,葉微寬而綠過之,采掇最少。」此外如六安銀針、梅片、毛尖、安化茶等,也都有所評述。
此外還寫下許多茶詩,如《試茶》詩:「閩人種茶如種田,郄車而載盈萬千;我來竟入茶世界,意頗狎視心逌然……」描寫福建人普遍種茶的情形,置身其中,仿佛進入茶世界。《湖上雜事詩》:「煙霞石屋兩平章,渡水穿花趁夕陽;萬片綠云春一點,布裙紅出采茶娘。」描寫身著紅布裙的采茶姑娘在「萬片綠云」的茶海中采茶,分外醒目。又《漁梁道上作》:「遠山聳翠近山低,流水前溪接后溪;每到此間閑立久,采茶人散夕陽西。」可知他旅游時,除了欣賞群山萬壑、山澗溪流的美景之際,亦不忘留意當地的「茶葉文化」,可看出他對茶的鐘愛程度。
品茶評茶藏茶 獨到妙法妙論
袁枚70歲那年,游覽了武夷山,對武夷茶產生了特別的興趣。他先前對武夷茶的印象是「茶味濃苦,有如喝藥」,因此他向來不喜歡武夷茶,但是干隆五十一年(公元一七八六年)他游武夷山,來到曼亭峰天游寺等地后,卻讓他對武夷茶的印象完全改觀。他在《隨園食單。茶酒單》記載了當時的情形:「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試一二杯,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猶未盡。」這位茶葉專家從所用的茶壺、茶具到飲茶的步驟、感覺與武夷茶的特色均做了詳細而生動的描寫,一杯好茶的確能滌凈塵慮,撫平煩躁。
袁枚認為:除了有好茶必須收藏得法才能保存長久,而要泡出一壺好茶,除了要有好的泉水之外,對于火候的控制亦是一門極重要的學問。對此他也有一段精彩的描敘:「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驛而辦。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則味辣,陳則味甘。嘗盡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頂所生,沖開白色者為第一。然入貢尚不能多,況民間乎!」他以為他以為要泡出好茶,需先有好水,在此他再度推崇武夷山所產的茶為天下第一。
接著他繼續提到收藏茶葉的方法:「其次,莫如龍井,清明前者號蓮心,太覺味淡,以多用為妙。雨前做好一旗一槍,綠如碧玉。收法須用小紙包,每包四兩放石灰壇中,過十日則換古灰,上用紙蓋扎住,否則氣出而色味全變矣。」可說是研究得相當深入,至于烹煮的方法,他也有獨到的妙法:「烹時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滾便泡,滾久則水味變矣!停滾再泡則葉浮矣。一泡便飲,用蓋掩之則味又變矣。此中消息,間不容發也,山西裴中丞嘗謂人曰:「余昨日過隨園,才吃一杯好茶,嗚呼!」
袁枚不愿在官場上爭逐名利,遂能依自己的方式生活,無羈無絆,優游自在,故而能活到八十二歲高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