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茶藝發展進程中,除了陸羽等人之外還有一位茶人的貢獻值得注意,這就是臨淮縣(今江蘇洪澤縣西)的常伯熊。據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卷6記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臨淮縣館。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為請之。伯熊著黃被衫烏紗帽。手執茶器,口通茶名,區分指點,左右刮目。茶熟,李公為啜兩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鴻漸能茶者,李公復請之。鴻漸身衣野服,隨茶具而人。既坐,教攤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畢,命奴子取錢三十文酬茶博士。”
從這條史料可以看出:
1、 早在唐代,茶藝的基本程式已經形成。而且可以在客人面前表演
2、常伯熊將陸羽制定的茶藝程式“廣潤色之”,即進行很大的改進提高,才導致“茶道大行”。
3、常伯熊在表演茶藝時已經有一定服飾、程式、講解,具有一定的觀賞性。
4、陸羽的表演不如常伯熊,故“李公心鄙之”。
5、現在我們所看到《茶經》中有關煮茶的程式,很可能是陸羽參考常伯熊的“潤色”而修訂的。
因此,應該承認常伯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茶藝表演藝術家,是現代茶藝師的祖師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