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覺農(1897-1989),原名榮堂,后更名“覺農”,以示為振興祖國農業而奮斗之志。曾用筆名詠唐、池尹天、施克剛等,紹興人,系著名的農學家、茶葉專家,知名的愛國民主人士和社會活動家,我國當代茶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也是我國現代茶葉事業復興和發展的奠基人,對我國當代茶學理論、科研育人、產銷貿易等作出了劃時代的不可磨滅的貢獻,被譽為“當代茶圣”。
吳覺農于1916年畢業于浙江中等農業技術學校,1919年官費留學日本,系中國第一位去國外攻讀茶葉專業的學生。在留學期間,他撰寫了《茶樹原產地考》和《中國茶業改革方針》兩篇長文,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視?;貒笙群髶紊虾J袌@林場場長、浙江省政府合作事業室主任、上海勞動大學教授、上海商品檢驗局茶葉監理處處長等職,為振興茶葉經濟,維護華茶在國際市場上的聲譽,改善茶農的生活狀況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如其首創的茶葉出口口岸和產地檢驗制度,以及在浙江、安徽、江西等產茶省成立茶葉試驗場和茶葉改良場等。
1934年秋到1935年11月,他先后到日本、印度、錫蘭、印度尼西亞、英國、法國和蘇聯考察,對國際茶葉生產和銷售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回國后寫出了《華茶在國際商戰中的出路》、《華茶對外貿易之瞻望》、《中國茶業復興計劃》等多項報告和建議。
抗日戰爭期間,他負責當時政府貿易委員會的茶葉產銷工作,在中國最大的茶葉出口市場上海淪陷后,努力開拓茶葉對外貿易,特別是對蘇易貨貿易。他在香港設立貿易機構富華公司,在內地頒布《管理全國出口茶葉辦法大綱》,實行全國茶葉的統購統銷。他親自到各省聯系,先后在各產茶省成立茶葉管理處(局),組織茶葉生產、收購、加工、運輸等工作,恢復已萎縮的茶區生產,把分散在各省農村的茶葉加工為成品箱茶,匯集香港履行對蘇易貨和海外銷售。在他的努力下,華茶外銷躍居出口商品第一位,向西方國家換回了一定數額的外匯,有力支援了抗日戰爭時期的國內經濟。
吳覺農十分重視茶葉專業人才的培育,二十世紀40年代初,他與孫寒冰等在重慶復旦大學成立了國內第一個高等學校茶葉系,自兼系主任和教授,并邀請了一批有名望的學者專家授課。后來又選址福建武夷山,創立了我國第一所國家級的茶葉研究機構,集中了一批專家、教授和有實際經驗的茶葉從業人員,系統研究茶葉的栽培、制造和貿易等方面的課題,取得了不少有影響的研究成果。
新中國成立后,吳覺農在中央農業部的領導崗位上,會同貿易部副部長姚依林、辦公廳主任林海云等討論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對外貿易公司——中國茶業出口公司(歸中央貿易部領導),兼任總經理。在當時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變化中,他迅速啟動并開創了建國之初茶葉貿易的新局面。隨后他主持召開了全國茶葉會議,制定了第一個茶葉發展計劃,為新中國的茶葉事業勾劃出了宏偉細致的藍圖。此后他因調任其他工作不再主管茶葉,但中國茶葉事業的發展和取得的成就,都直接或間接地和他的擘劃分不開。
吳覺農生前著譯甚豐,內容廣泛,有《中國茶葉問題》、《茶經述評》等多種著作傳世,有關方面曾編選了以茶葉論文為主體的《吳覺農選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