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是陶瓷行業中的一朵奇葩,它以豐富的造型、獨特的材料,絕有的成型制作方法而著稱于世。宜興紫砂由于材料的特殊性、可塑性特別好,收縮率小。五百年來,在歷代藝人的不斷摸索、總結、完善下,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紫砂全手工制作方法,這就是今天被廣泛使用的“打泥條拍身筒成型”和“打泥法嵌接成型”。前者適用于圓器造型,后者則適用于方器造型。
一般人們對紫砂的了解,都是從紫砂壺開始而紫砂壺也是整個紫砂器皿造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作品,所以,我這里重點說一下紫砂壺的全手工成型方法。紫砂壺的成型,它與世界上所有陶瓷產品成型方法都不一樣。現常用的陶瓷成型方法一般都是“拉坯”, “注漿”或“石膏模”壓坯等幾種方法,而宜興紫砂這種“打坯條拍身筒成型” 是世界獨一的。這種方法先是根據要制作造型的口、腹、底、高等尺寸定出“滿”、“回”、“底”、“墻”的制作尺寸,分別打出不同尺寸的“圓片”和“坭條”,然后將坭條以“回片”為準圍成一圓筒狀在轉盤上(有木制或鐵制二種), 將接口搜緊接牢,左手在筒里,右手握木拍(一種專用工具)在外拍打,里外配合,根據要求打出所需要的造型底部形狀,上底、翻身。以同樣的手法打出造型上部的形狀,上“滿”封口。然后用木拍將身筒上下趕和、規正,做出所需造型的毛體,再以竹篦(專用工具)進一步整形,使造型線條上下舒暢,過渡自然,達到預想要求。以后加上咀把,配上蓋子,反復修正,調整比例,精工細作,一把壺就可完成,這里面有幾十道工序,還要用到許多工具,有大部分工具都要作者自己制作。徐漢棠大師曾專門統計過,制作一把“掇只”壺,需要的工具就有118件之多,所以要制作一把好的紫砂壺,對作者來說,不僅需要有扎實的基本功,還需要會制作工具的技能,木工、金工,鉗工的活都要會干,這一點很重要,古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就是說的工具。
用這種“打坭條拍身筒成型”方法制作出來的壺,造型線條舒展,曲線有彈性。這種拍打成型方法,實際上是利用外力將一根坭條慢慢變彎、擠壓成型的,它就像一根彎曲的鋼絲,每一個點上都有力度。另外,一根坭條從開始拍打成了毫米左右的薄片,泥片分子之間就有了一個有序的排列,相互之間通過反復敲打,已經致密,后在圍起來拍打成型時,又受到一個由外向里的力的擠壓,再到后來趕身筒的擠壓,篦子的篦壓,再到后期明針(專用工具薄牛角片)的刮壓。它的表面一直受到一個外力的作用,使之變得愈來愈致密、光潔。而它的內壁卻相對疏松。所以全手工制作的壺燒成后特別好養。里松正為吸收茶漬,外“密”更易產生葆漿。
方器制作方法則是先打泥片,根據樣板畫出泥片嵌接成型。這都需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尚能完成,稍有不慎,或坭片硬爛處理不好,都會使壺體凹陷或“太滿”。全手工成型的壺,它完全是作者本身對造型的理解反映,是作者主觀的追求及技能的體現,全手工成型的壺會愈來愈受到人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