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我們潮州的義井嗎?”當看到眼前這把紫砂壺的造型時,不少熟悉義井的潮州人不禁脫口而出。近期,江蘇宜興民間紫砂藝人高明君創作燒制了一把“義井壺”。他創作該壺,正是有感于義井所傳達的忠義理念,以及民間700多年來對義井的守護,他希望借此傳頌潮州的歷史文化,同時教導世人,時刻胸懷忠義理念。
來潮傳播紫砂文化結緣義井
高明君是江蘇宜興知名的民間紫砂藝人,他與義井的結緣,要從今年元旦說起。當時,我市在牌坊街舉辦潮州工夫茶文化旅游節,高明君受邀前來,為市民講授宜興紫砂文化。當他在牌坊街漫步時,這口內圓外八角形、建于永樂元年的義井吸引了他的注意。
“這口古井歷經700多年的風雨,還能保存下來,供群眾取水,實在少見。”這口井引起他的好奇,他向周邊的居民打聽,了解到這口井的故事——相傳在南宋時期,元兵大舉進犯,小皇帝趙昺落難逃到潮州城。大家跑得喉嚨干渴,都想喝水,看到大街有一口井,可惜水面太低,四周也找不到水桶,無法取水。正當大家“望井興嘆”之時,突然間,井水滾滾向上猛漲,直冒上井臺。大家感慨道:“井亦知君臣之義。”后來,這口井就被封為“義井”。因為一個“義”字,世世代代的潮州人,都自覺地守護著這口古井。
在潮州期間,高明君每天都不知不覺地踱到井邊,駐足沉思。“站在義井前,我細細地品味著古井上面鐫刻著的這個‘義’字。”
耗時10月手工制作“義井壺”
懷著對古井忠義傳說的敬畏,更欽佩于世世代代潮人守護古井的忠義精神,高明君萌發了以義井為原型創作一把紫砂壺的念頭,他希望將潮州的歷史文化融入到紫砂壺中。回到江蘇宜興后,高明君開始埋頭構思、動手燒制,前前后后,總共耗費了10個月的時間。
“義井壺”壺身仿照了義井的造型,外是八方井欄,線條俊朗有力,敦厚穩重;內是方圓井口,弧線流暢潤滑,溫柔婉約。壺身上寫著“義井第一泉”五個字,可以看出是照著義井圍欄上的字仿刻下來的。而壺把采用了細小的藤條進行編織,顯得獨特。記者觀察到,藤條是深沉的黑褐色,上面還有灼燒過的痕跡,更顯得具有歷史滄桑感。有觀賞者說:“這藤條壺把,讓人聯想到打井水時連接水桶的繩索。”
高明君向記者介紹說,“這把壺的難點在于美感和實用的處理上,因為既要盡量保持義井的原樣,又要考慮壺的實用功能。”在燒制過程中,他前后試了20多把,才掌握了紫砂泥配比和溫度的掌控,最后,才成功了兩把。 高明君希望,通過這把“義井壺”,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潮州義井的忠義傳說,學習忠義精神。“承載著歷史文化精神的藝術品,才會飽含永恒的生命力,才能流傳得更為久遠。”高明君意味深長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