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碗形成之初不是用來沖泡的,她就是個直接飲用的杯子,后來發現若將「蓋碗」作為「茶壺」使用,非常實用,看湯色,辨濃度,觀葉底,簡單、明了、真實,因而蓋碗演變成了「沖泡期」,直至審評的專用器
——————
蓋碗是陶·瓷燒制的,由茶碗、茶蓋、茶船三件套組成,在茶事中廣泛使用
蓋碗又稱「三才碗」所謂三才即天、地、人
往玄里說:茶蓋在上謂之天,茶托在下謂之地,茶碗居中是為人。這么一副小小的茶具便寄寓了一個小天地,一個小宇宙,也包含了古代哲人講的“天蓋之,地載之,人育之”的道理
實惠點講:三件頭「蓋碗」中的茶船作用尤妙,茶碗上大下小,承以茶船增強了穩定感,也確不易傾覆
唐代有雛形,一直到清代定型小小蓋碗穿越數百年才有今天三位一體的模樣——一盞、一蓋、一碟式的蓋碗
①茶盞小于茶碗,且上大下小,注水方便,易于讓茶葉沉淀于底,添水時茶葉翻滾,易于泡出茶汁;
②上有隆起的茶蓋,而蓋沿小于盅口,不易滑跌,便于凝聚茶香,還可用來遮擋茶沫,飲茶時不使茶沫沾唇;
③有了茶托不會燙手,也可防止從茶盅溢出的水打濕衣服,因而在客來敬茶的禮儀上,以蓋碗茶敬客更具敬意;
④用有蓋的碗作飲具,保溫性更好
盞托的民間故事:唐代,有一姓崔的官員,愛好飲茶,其女也有同好,且聰穎異常。因茶盞注入茶湯后,飲茶時很燙手,殊感不便,其女便想出一法,取一小碟墊托在盞下。但剛要喝時,杯子卻滑動傾倒,遂又想一法,用臘在碟中作成一茶盞底大小的圓環,用以固定菜盞,這樣飲茶時,茶盞既不會傾倒,又不致燙手。后來又讓漆工做成了漆制品,稱為“盞托”。此種一盞一托式的茶盞,既實用,又增添了茶盞的裝飾效果,給人以莊重之感,遂世代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