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春,是個人名,即龔春,明代弘治、正德年間人,學憲吳頤山的家僮。吳頤山,名仕,字克學,與蘇州唐伯虎等友善。正德甲戌年(1514年)進士,后以提學副使擢四川參政。
據記載,吳頤山未中進士前,讀書宜興金沙寺(在今宜興湖滏鎮)。書僮供春“給使之暇”,發覺金沙寺僧人將制作陶缸陶甕的細土,加以澄練,捏筑為胎,規而圓之,刳使中空,制成壺樣。
便“竊仿老僧心匠,亦淘細土,摶坯茶匙穴中,指掠內外”,做成“栗色暗暗如古金鉄”的茶壺,這就是后來名聞遐邇的紫砂茶壺。
因壺為供春所制,通稱供春壺。供春壺開創了宜興茶壺的新天地。供春,才是實實在在的、有名有姓的第一個制作紫砂茶壺的大師。
供春原先只是個“賣身為奴”的家僮,姓什么,今已不考。當時因做茶壺出名而被主人吳頤山恢復了自由人身份,但世無“供”姓,“久而有名,人稱龔春”(《玉石瓠》),供、龔同音也。
然而在所制的壺上落款,仍題作“供春”。這是因為作為藝術珍玩的題識,“供春”比“龔春”文字意境高雅得多,內涵也深刻得多。
供春對于紫砂壺的制作藝術和流傳有首創之功,供春壺在當時已是十分珍貴?!短这謮魬洝分屑丛疲?ldquo;宜興罐以龔春為上”。
供春壺一直是作為藝術珍寶,被秘藏于名門大族之家,被文人吟詠記載于文賦之中,被輾轉流傳到海外,被作偽者精心仿造。
但作為陶器,它又易于毀壞,幾百年來,傳說越來越多,真正存世的卻極為少見。供春壺究竟是怎樣形態的壺?幾乎成了一個歷史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