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鎮江市的茶葉科技工作者開始研制名茶,1983年將試制的小樣送安徽農學院,請陳緣審評起名,陳教授評樣后說:“該茶很有特色,全芽制成,色澤翠綠,形似鎮江金山的寶塔,就叫金山翠芽吧”,因而得名。1984年鎮江市科委下達了“研制名茶——金山翠芽”項目,由鎮江市多管局陳武生主持,成立了由句容縣下蜀茶場,鎮江郊區(現潤州區)五洲山茶場等單位參加的課題組,制訂了詳細的實施方案,組織有關技術力量,圍繞品質特征,在鎮江市林科所、下蜀茶場、五洲山茶場、高資茶場等7個單位反復試驗,1985年4月形成了較完整的采制工藝,同年,在農牧漁業部召開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榮獲全國名茶稱號。
1994年開始,鎮江市圍繞保持金山翠芽風格、提高品質開展機械化生產的嘗試并取得了成功。1995年由陳武生等人起草,幾家主產茶場制訂了金山翠芽企業標準,并經鎮江市標準局發布實施。1996年在全市推廣了金山翠芽機械加工技術,迅速擴大生產,到1997年,金山翠芽的產地已擴大到鎮江市的句容市、潤洲區、丹徒縣、丹陽市的20多個茶場,生產基地1500多畝,年產量超過3噸
在第六屆全國“中茶杯”中鎮江市下蜀茶場生產的“金山翠芽”茶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在此次大賽中奪冠。首屆中國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第一、第二屆農業博覽會金獎,國際名茶評比會金獎等殊榮。1998年,曾以每公斤16000元的高價拍出,創下當時中國茶葉的“天價”。
但“金山翠芽”成品質量良莠不齊,讓這一名茶一度瀕臨絕境。這次的品飲經驗亦成為旁證。相信真正的金山翠芽定非俗品,然茶葉市場急功近利、管理混亂以致品牌效益難以維系的現狀略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