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清晨,安順市西秀區舊州茶場迎來難得的晴天,和煦的陽光溫柔地灑在茶園里。
眼下,茶園進入秋冬季管護期,張鉞每周會抽出幾天來這里看看茶樹中耕松土的情況,這關乎著茶樹吸收養分好壞,來年春天茶葉是否豐產。
1989年出生的張鉞有多重身份:他既是安順牂牁茶社的創始人,也是安順市職業技術學院現代農業工程系茶學專業講師。
張鉞告訴記者,平日里,除了完成在安順市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學任務外,最大的興趣就是自己制茶,邀上幾位好友,用傳統的貴州茶沖泡,在自己的茶社品茗小憩。
“貴州綠茶生態有機,無需洗茶,高溫水直接沖泡,味苦卻回甘,越品越有滋味。”張鉞說。
2014年,貴州大學茶學專業畢業后,張鉞成為安順市職業技術學院一名講師,并在2016年創立牂牁茶社。
張鉞希望利用工作閑暇時間,在自己的茶社,專研茶葉制作工藝,并為喜歡茶的朋友提供一處免費品茶的地方。
2015年,一次考察中,他發現,在西秀區舊州鎮茶嶺村,當地擁有一家大型國有茶場和多年種植茶葉的歷史。但由于茶農不懂得茶葉制作技術,不少農戶分散種植的茶園只能面對撂荒。
張鉞思考著,開始與茶農簽訂合作協議,為其茶園提供專業的茶園“周年管理”技術,對茶農茶園提供耕種、修剪、施肥、采摘統一技術,并收購農戶茶青,運用貴州茶傳統制作工藝,2018年后統一打包成“舊州小鍋茶”品牌茶后進行銷售。
茶嶺村村民杜貴娣是第一位和張鉞合作的茶農。長期以來,她家12余畝茶園因為沒有加工技術,只能丟荒,現在通過張鉞回收茶葉,她家平均每年都增收2萬元以上。
周邊其他的茶農眼見著杜貴娣種茶嘗到了甜頭,紛紛尋求和張鉞的合作,與他簽訂茶園“周年管理”合同,實現種茶增收。
目前,在茶嶺村,和張鉞合作種茶的茶農涉及22戶,種植貴州傳統的福鼎大白茶葉共計200余畝。
“我們每年春天,都要從茶農手中回收40萬元茶青,帶動茶農每戶增收1至2萬元不等。”張鉞介紹。
同時,為了讓茶葉銷售更好,帶動更多茶農種茶增收,張鉞積極開拓銷售渠道,先后在舊州古鎮景區、山里江南景區、安順市區開設門店和茶室,并通過淘寶等平臺,努力打通網絡銷售渠道。
不過,張鉞告訴記者,由于一直堅持傳統制作工藝,每一批次都只能小量制作,才能確保茶葉品質。
“發揮自己的專業所長,做好茶,傳播貴州優秀茶文化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張鉞說,為了實現夢想,向更多人展示貴州茶文化的魅力,他先后多次參加國家級、省級、市級各類茶制作專業技能大賽,并積極參加公益活動,宣傳貴州茶、安順茶文化。
如今,張鉞把興趣變成了個人事業,并不斷壯大發展。在牂牁茶社墻壁上,掛滿了滿滿的榮譽獎狀。幾年里,他先后獲得了安順市第四屆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職組)《手工制茶》項目比賽優秀指導獎、2019年“雷公山高山綠·銀球茶杯”貴州省四八屆手工制茶技能大賽手工青茶(烏龍茶)賽項二等獎等獎項。今年9月底,他還獲得了2020年貴州省職業技能大賽——“鳛葉杯”第三屆古樹茶加工技能大賽,綠茶(毛峰茶)賽項三等獎。
來源:貴州日報天眼新聞
記者:金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