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伊始,就廢棄一切禁令,允許自由種植茶葉,或設捐統收,或遇卡抽厘,以訖於民國的茶政。從此可看出:茶是人民不可缺少的主要飲料,所以才視之為:"開門七件事,油、鹽、柴、米、醬、醋、茶。" 進入封建末世的清朝,雖然有過"康乾盛世",但終究無可挽回地走上了政治經濟的式微之路。在這種新的格局下,中國茶文化雖然不免受到影響,而飲茶卻更為平民化、更為普及,只是清代二百六十多年間,茶的著作只有十多種,其中有的還下落不明,與明代的盛大狀況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然而,清朝的癡茶、愛茶、醉茶之士,并非完全在傳統中作繭自縛,他們也有鮮活的思想和勃發的創造。只是他們的真知灼見,大多融會到詩歌、小說、筆記小品和其他著述之中。
豐富地載錄清代茶事的書,當首推《清稗類鈔》。這部書由清末民初人徐珂采錄數百種清人筆記,并叁考報章記載而輯成,大都是反映清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的。該書中關於清代的茶事記載比比皆是,如"京師飲水"、"吳我鷗喜雪水茶"、"烹茶須先驗水"、"以花點茶"、"祝斗巖詠煮茶"、"楊道士善煮茶"、"以松柴活火煎茶"、"邱子明嗜工夫茶"、"葉仰之嗜茶酒"、"顧石公好茗飲"、"李客山與客啜茗"、"明泉飲普洱茶"、"宋燕生飲猴茶"、"茶癖"、"靜叁品茶"、"某富翁嗜工夫茶"、"茶肆品茶"、"茗飲時食肴等等,成為清代茶道與清人"茶癖"的全景觀照。
《清稗類鈔》還多方面記載了不同階層的品飲活動。茶肆飲啜,"有盛以壺者,有盛以碗者。有坐而飲者,有臥而啜者"。進入茶肆者,"終日勤苦,偶於暇日一至茶肆,與二三知己瀹茍深談"者有之,"日夕流連,樂而忘返,不以廢時失業為可惜者"亦有之。清代京師茶館,"茶葉與水之資,須分計之。有提壺以往者,可自備茶葉,出錢買水而已"。平日,茶館中"漢人少涉足,八旗人士雖官至三四品,亦廁身其間,并提鳥籠,曳長裙,就廣坐,作茗憩,與圉人走卒雜坐談話,不以為忤也。然亦絕無權要中人之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