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素有“茉莉之鄉”的美譽,福州的茉莉花茶曾經名揚海內外,如今茉莉花茶生產日漸式微,如何振興我市茉莉花茶?日前,市政協和相關市直部門負責人組成調研小組,3次赴長樂、閩侯等茉莉花茶生產企業和基地進行調研,為振興我市茉莉花茶支招。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前期,我市茉莉花茶廠達到近千家,僅城門鎮就有400家以上,全市產量達到8萬噸,占全國產量的60%以上,產值超過15億元。如今,福州的茉莉花產量從最高峰的7萬畝種植面積下降到目前的不足1萬畝,僅占全國的6%左右,不少茉莉茶商日漸萎縮成了外地茶葉的加工工廠。福州茉莉花究竟緣何風光不再?
據分析,由于茉莉花原種植區域如城門、新店、閩侯上街等地城市發展步伐加快,已無地種植;適合種植的海拔200米以下的城市發展不到的邊遠區域,農民又未種過,擔心風險,因而茉莉花基地日益萎縮。再加上,近年來,外地一些茶商不重視花茶加工質量,偷工減料,給花茶銷售帶來不良的影響,一些低檔花茶基本沒有花香,促使部分消費者開始舍棄茉莉花茶。同時,不少個體茶廠采取以次充好、以舊充新的手法進行經營,管理部門未及時加強管理,使福州花茶的市場總體質量和形象下降,銷路逐漸走低。
針對這一現狀,市政協委員建議,我市應盡快成立福州茉莉花茶振興工作小組,重塑福州茉莉花茶品牌,做強福州茉莉花茶產業,讓福州茉莉花茶香飄四海,成為美麗福州的重要名片。
他們建議由市科技局把福州茉莉花茶列為重大專項研究,對福州茉莉花茶的保健功能進行研究,爭取發現新的特殊保健功能,同時創出優質高效的新工藝、新品種以及茉莉花標準化生產等一系列配套技術,打開福州茉莉花茶的升值空間。
他們還建議集合社會各階層的力量,成立福州茉莉花茶協會,通過協會自律、政府監管以及百姓監督,規范福州茉莉花按照標準生產。出臺優惠措施,鼓勵茉莉花茶龍頭企業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創造品牌效應,全面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還可由市農業局和旅游局等相關部門研究福州三坊七巷名人文化-茉莉花茶文化-船政文化旅游相關線路,在三坊七巷、鼓山等我市知名景點推廣知名品牌茉莉花茶,打造茉莉花園-茶園-茉莉花茶廠這一旅游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