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作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是中華民族的國粹,也是人們日常起居的必需品。我國是茶的故鄉,生產和飲用茶貫穿了五千年的文明史。公元758年左右,“茶圣”陸羽撰寫的世界上最早茶葉專著——《茶經》中,這樣講到“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茶在很久以前,就成為先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份。閩東是福建與全國的重點茶區,產茶歷史悠久,福建三大工夫紅茶之首坦洋工夫,久已聞名于國內外茶葉市場,在名茶之鄉福安,至今仍傳承著茶香傳奇——
坦洋,位于福安市北部,屬社口鎮轄下的一個村莊,這個村名最早見于公元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的《福寧府志》。坦洋村前清流如練,村后桂樹飄香,隔岸松杉蒼翠,遠近茶園碧綠,坦洋形如長塊木板,又稱“板洋”,是一個有著悠久種茶和制茶歷史的村莊。
名茶歷史
相傳在明朝初年,坦洋村有個叫胡有才的村民,在自家地里培植出優良品種——坦洋菜茶。它可從清明采到白露,平均畝產鮮葉近七百斤。當地廣大茶農普遍種植菜茶,用坦洋菜茶加工成的烘青綠茶,條索緊結勻直,色澤綠潤,香氣清高純正。
到了公元1851年(清咸豐初年),一位從崇安來的建寧茶客將紅茶制法帶到了坦洋村,這才把坦洋菜茶的優良品質發揮得淋漓盡致。坦洋村人胡福四(又名胡進四)創辦的萬興隆茶莊,試制成功工夫紅茶,以“坦洋工夫”作商標,經廣州運銷西歐,倍受西方市場青睞。此后茶商絡繹不絕,入村求市,當地茶商和接踵而來的外地茶販競相在坦洋開設茶行,毗連的壽寧、周寧、柘榮、霞浦及浙江泰順等縣的茶葉,亦紛紛改制紅茶或將毛茶運抵坦洋加工,均標以“坦洋工夫”銷往歐、美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坦洋工夫”不脛而走,聲名遠揚。
據文獻記載,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福安縣出口茶葉7萬箱4.2萬擔;光緒七年至二十六年(公元1881至1900年),平均年出口茶葉萬余擔;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坦洋工夫紅茶獲名譽獎。1937年福建省政府統計:1934年,福安縣有茶園面積6萬畝,占當時全省茶園面積的10.3%,茶葉產量5.1萬擔,占全省茶葉產量的21.7%,居全省首位;茶葉產值為大洋1787元(按福安縣當時的農業人口平均,人均茶葉收入10元),其中每擔茶葉的最高價為大洋40元,最低30元,而這些出口茶葉大部分為坦洋村加工生產的坦洋工夫紅茶。
工夫紅茶
今年71歲的李宗雄,是福安市老茶工茶行的首席顧問,也是坦洋工夫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之一。“工夫茶這個名稱的涵義,就是‘精心極致’。”說到坦洋工夫的起源和工藝,李宗雄娓娓道來,“坦洋工夫是傾心力作之上品紅茶,論工藝,十分精微繁細,歷經分青、萎凋、揉捻、發酵、初焙、拼配、篩分、撿剔、復火提香、再次拼配、歸類勻堆……工序逾十余關,才有享譽百年的‘成色艷香、濃鮮醇清甘’坦洋工夫紅茶。”
坦洋工夫紅茶制作工藝流程分為:采青,春茶一般在谷雨后開采至立夏后七天左右結束,夏茶在夏至前后,秋茶在立秋采摘。采茶最佳時間是中午,這個時候茶葉上的露水剛被蒸發。標準采法是采摘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鮮葉要求芽葉肥壯、不帶魚葉和鱗片,無病蟲傷害、無異雜、無損傷,嚴格實行分批、分品種、及時付制,保持鮮葉的新鮮度。萎凋,有日光萎凋和加溫萎凋(雨天則用加溫萎凋)它是形成茶香味的基礎,萎凋的過程是鮮葉生理失水的過程。以室內自然萎凋較佳,有利于提高萎凋質量。揉捻,其目的一是將青葉揉捻成條索,二是通過揉擠出茶汁,使之凝于葉表,有利于內含物的混合接觸和一定程度的轉化。解塊,主要目的是解散茶團,降低葉溫,使葉內某些有效成份不致因受熱劇變,干燥后可減少團塊。發酵,是工夫紅茶加工的獨特階段,也是茶葉品質形成的關鍵環節,它使茶葉中的多酚類物質充分氧化,形成紅茶色、香、味的品質特征。干燥,目的是在熱能作用下,終止繼續發酵,蒸發多余水份,散發青氣提高香氣,使茶葉形狀固定下來,達到毛茶成品要求烘焙干燥,分水焙、復焙、燉火。精制,毛茶通過復火、滾圓篩、抖篩、平圓篩、風選、撩篩、緊門、揀剔等精制工序,根據茶條粗細、長短將茶葉分為本身、圓身、輕身及片茶、碎茶、末茶等4路或5路,然后分路加工,形成條索緊細、外形勻齊美觀,凈度良好的外形特征。
繁榮坦洋
坦洋工夫的暢銷帶來了坦洋村的空前繁榮。當年社溪兩岸新屋林立,三座拱橋臨河崛起,兩條平行的街道上有各類店鋪一百四十多家。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福建省在坦洋設立茶稅局,福安茶類稅課獨辟一門,坦洋村也成為閩東最大的茶葉加工廠和銷售市場。鼎盛時不足一公里長的坦洋街就開設茶行(莊)36家,茶市之繁榮由此可見。清咸豐元年坦洋舉人郭尚賓著《桂香山記》中寫道:“邑九都有桂香山,山下為坦洋。產茶美且多,有武夷之風,外邦稱為‘小武夷’是也。”當年在“坦洋工夫”香靡環宇的日子里,從國外寫來的信件,無須冠以省、府、縣之名,而直書“中國坦洋”,即可準確無誤地安抵收信人手中,可見其知名度之高。
從坦洋走出來的作家劉松年,在《從民居古宅看當年坦洋茶行街》一文中是這樣描述當年坦洋茶村軼事的:街頭第一家是元記茶行,行主吳賡俞。這家茶行由三座房屋組成,共有鋪面三十六間,雇上百余人,揀茶工二百余人,年產精制坦洋工夫干茶約二千余件(合2000多擔),年可獲利潤銀元五萬塊。以白云山下的嶺下村為根據地,收購初制干茶,每年發放“茶銀”時需要七十多人,挑著一百四十多桶(每桶裝1000塊)銀元,一路長蛇陣,從坦洋挑到嶺下村,發給當地農民。
品牌坦洋
新中國成立后,茶葉生產得到一定的恢復和發展,由于傳統工藝的改進,“坦洋工夫”紅茶品質得到改善,在國際市場上供不應求。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坦洋菜茶”品種,還先后輸送種子到馬里、肯尼亞等國家試種成功,并獲得大面積栽培推廣。
1990年福安坦洋茶場出口的“坦洋工夫”紅茶,被列為福建省農墾系統的出口創匯之最。近年“坦洋工夫”紅茶先后在北京中國茶文化國際研討會暨展示會上榮獲金獎。首次參加競拍,100克“坦洋工夫”紅茶,拍出了2.5萬元的價格。目前“坦洋工夫”紅茶年均出口俄羅斯、西歐等國家和地區1000多噸。2007年11月1日,由中國海峽大茶都、天香茶葉有限公司、天湖農業有限公司等14家茶業企業與福安市政府聯手成立一家集茶葉種植、加工銷售、外貿科研為一體的旗艦式企業——“福建坦洋工夫茶業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為重振“坦洋工夫”品牌道路上的又一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