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茶的出現和傳播的語言痕跡
從烹調各種植物的葉子作為食物和飲料,再而過渡到專門是幾種植物(即“茶”)的葉子,可以說進入了“茶文化”的門檻。因為已經擺脫了采集野生茶葉的時期,進入培育和種植專門的少量茶樹品種階段,尤其是這種專門的茶葉成為供品,成為商品、禮品之后。而烹煮這幾種茶葉已經不僅僅是作為充饑的食物,而是作為一種待客的佳肴,加入了許多名貴的、使茶的特點更加突出的佐料,如姜、椒等。在招待親友享用這種食物兼飲料的時候,生發出了一套禮儀程序。
不論是原始茶還是真茶的初期,唐代以前的記載多集中在西南、中南的四川和湖北、貴州等地區,更確切地說是在非漢族地區。陸羽《茶經·七之事》中記載的與茶有關的事件要么是作者出身、要么事件的發生地點大多是在西南,有許多甚至指名是與少數民族有關。如三國·魏人張輯在《廣雅》一書中說:“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荊巴指今天的湖北四川交界一帶,自古是非漢族人地區。四川人司馬相如《凡將篇》提到“荈詫”。也是四川人的楊雄在《方言》說蜀西南地方的人把茶稱為“蔎”。傅咸《司隸教》提到四川一個女個體戶作茶粥賣。張孟陽《登成都樓》提及“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傅巽《七誨》把云南和貴州的茶葉(“南中茶子”)作為全國名特優產品加以介紹和歌頌。孫楚《歌》中有“姜桂茶荈出巴蜀”,也是把茶列入名產之一。晉代郭璞《爾雅注》特別提及“四川人稱老茶葉為苦茶”。《坤元錄》:辰州、溆浦西北的無射山,當地的少數民族有一種風俗:每當有喜慶的時候就聚集到有茶樹的山上去唱歌跳舞。唐代人樊綽在《云南志·云南管內物產》中說“茶出銀生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和烹而飲之。”
唐代茶圣陸羽(728-804)在著名的《茶經》中介紹當時的飲茶方法是說“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之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腌茶;或用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唐代陸樹聲在《茶寮記》中則說“晉宋以降,吳人采葉煮曰茗粥。”楊曄《膳夫經》中也有相同記載。這種飲茶方法至今還流行在南方的湖南、廣西和貴州、四川等地的各民族之間,有的稱為“油茶”或“擂茶”。但是它的最早源頭應該是少數民族的飲茶習俗。藏族和北方從事畜牧業的民族的奶茶、酥油茶等,不僅僅是往茶水里倒奶,還可以放進許多干果(入核桃仁、葡萄干等),這些也是當時飲茶方式的沿流,因為這些民族的確飲茶習俗是唐代開始的,那時后還沒有出現泡茶習慣。
現在的泡茶是到南宋才出現。《宋史·食貨志》說:“茶有二類,曰片茶,曰散茶。”散茶可能指炒青片茶。陸游《安國院試茶》詩:“我是江南桑苧家,汲泉聞品故園茶。只應碧缶蒼鷹爪,可壓紅囊白雪芽。”自注:“曰鑄則越茶矣,不團不散,而曰炒青,曰蒼鷹爪,則撮泡矣。”茶的飲食,其傳播的線路基本上是從南到北,從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到漢族地區,再到北方少數民族和外國。因為茶俗是從南方少數民族中流傳到漢族地區的,因此南方少數民族的茶俗還保持古代的形式。而經過漢族傳播到北方少數民族地區時的茶俗還沒有變化為泡茶的時候,北方少數民族的茶俗也是保留了還未產生泡茶的習俗,入回族的蓋碗茶里就有枸芑、桂圓、棗、山楂、杏脯等,當然還少不了冰糖。
文化的傳播和輸入往往在語言中留下痕跡,以前人們注意到茶葉從中國輸出外國有兩條線路,南線從福建沿海輸出,因此西歐語言中“茶”為tea等,就是福建漢語的借詞,而北線傳入俄羅斯等國語言中“茶”為chai,借北方漢語的“茶”(cha)。從中國少數民族語言中對“茶”的稱呼,我們也許還能找到漢語這各種“茶”的詞源。
分布在我國中南和西南使用苗瑤語的民族和部分使用藏緬語的民族,他們的語言中“茶”與漢語沒有關系,如:
貴州
苗語:[tcen22](黔東方言)/[ki32](貴陽次方言)/[ki31](惠水次方言)/[tci11](麻山次方言)/[ji55](羅泊河次方言),革家話:[ki13](重安江次方言),仡佬語:[mpei13](安順話)/[mi33](山背后話)/[dji31dji31 ti31](居都話)/[khau55](紅豐話),木佬語:[kou24]
湖南
苗語(湘西方言):[ci33],土家語:[a21tshe55]
廣西
布努語:[tci42](另外一個詞[ntsa13]是漢語借詞),巴亨語:[tchi42],炯奈語:[tSi31]。布努語、巴亨語、炯奈語皆為瑤族使用。瑤族和畬族在歷史上居住湖南,后來才南遷到今天的廣西和廣東。
廣東
畬語:[khi42]。畬族一般認為歷史上曾經居住在今天的湖南西部,后來才移動到今天的廣東、福建、浙江等省。畬語的“茶”與苗瑤語的同源。
云南
拉祜語:[la42],納西語:[le55],哈尼語:[la33pe33](哈尼方言)/[lo31khi55](豪尼方言),基諾語:[njo31la31],傣語:[la11](西雙版納)/[fou35leng31](德宏),拉基語:[tce35]。拉基語與貴州仡佬語關系密切。
苗瑤語和仡佬語中的“茶”,也許是古漢語“槚”的詞源依據。
傣族屬于百越系統,傣族在飲食上有許多與廣西、貴州的壯族、布依族、侗族等民族相同[3],但是在對“茶”的稱呼上不同,而是與云南周圍其他民族語言有關,說明傣族的飲茶習俗是到達云南之后,從周圍民族學習來的,而非百越民族原來所有。
中南和西南許多民族的語言中關于“茶”的詞匯,現在指的都是真茶,而在古代則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指真茶,二是指原始茶。當真茶迅速傳播開后,有的語言借用了漢語的“茶”,有的則把原來本語言中指原始茶的詞轉指真茶。一些民族語中的“茶”既有固有詞又有漢語借詞,如云南佤語的[tcha]/[la],景頗語的[tcha35]/[pha31la31](葉子煮的粥),廣西布努語的[ntsa12]/[tci42],就是這種現象的反映。因為原始茶和真茶盡管都是用樹葉子煮成的湯汁,畢竟真茶附帶有更多的意義。許多語言中由固有詞和借詞組成同義詞的時候,借詞往往指新人的外來的東西,與固有的東西相同、相似的同時,還具有另外的特點。
少數民族語言中的“茶”似乎與漢語有關系的如:
廣西
壯語[sja31]/ [tca31]、仫佬語[tsa121]、毛南語[tsa231]、瑤語[tsa31]、布努語[ntsa12]。
貴州
布依語[tce11]、水語[tsja31]、侗語[sje11]。
海南
黎語[de33](借自海南漢語)、臨高話[sa55]。
東北
滿語[tsai]、蒙古語[djε:](正藍旗)/[sai](陳巴爾虎)/[tsai](東蘇尼特)、達斡爾語[tSe]。
西北
維吾爾語[tSaj]、哈薩克語[Sai]、柯爾克孜語[tSai]、烏孜別克語[tSai]、塔塔爾語[tSεi]、撒拉語[tSa]、西部裕固語[tSSa][tSSa jezi](“茶葉子”)、東部裕固語[tSa]、土族語[tca]、東鄉語[tSSa]、保安語[tSSa]、錫伯語chai。
西藏、云南
藏語[tcha13]/[dja]、珞巴語[dja]、門巴語[tca35]、羌語[tSSha]、白語[tso42],獨龍語[tca55]、普米語[djou13],阿昌語[tSha31]、川黔滇苗語[tShua31]。
云南一些民族語中的“茶”有漢語借詞也有非漢語詞匯,如佤語的[tcha]/[la],景頗語的[tcha31]/[pha31la31]。
有人認為在西周的時候,居住在今天四川的巴、蜀等小國的少數民族就將茶葉作為貢品進貢給周武王。唐代封演在《封氏見聞錄》卷6“飲茶”中關于茶的記載說:“南人好之。北方初不多飲。”同時還說:“古人亦飲茶耳,但不如今人只溺之甚,窮日盡夜,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鶻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而蒙古諾顏山匈奴貴族墓中就曾出土茶葉。李肇《唐國史補》卷下記載了茶已經傳入西藏的情況。
茶葉從中國輸出外國有南北兩條線路,南線傳出的茶可以以英語的teaa為代表,而北線傳出的可以以俄語的chai為代表。
南線從福建沿海輸出,因此西歐語言中“茶”就是福建或潮州漢語的借詞(廈門話“茶”白讀為[te24],文讀為[ta24],潮州話為[te55]),如英語的tea,荷蘭語和德語的thee,法語的the,意大利語tè、西班牙語、丹麥語、捷克語、挪威語、匈牙利語和瑞典語的te等。
北線傳入俄羅斯等國語言中“茶”借北方漢語的“茶”(盡管北方漢語的“茶”讀音為cha,沒有i這個尾巴)如俄語的chai,阿拉伯語的shai,土耳其語的chay,葡萄牙語的cha,波斯語的cha,烏爾都語cha等。西歐的茶是荷蘭人第一次帶去的,同時也帶去年了“茶”的語音thee。而俄羅斯等語言中“茶”帶有尾巴i,我們認為是經過北方少數民族語言去的,而不是直接從漢語中借去。(就象漢語的“俄羅斯”來自Russia,但卻是在這個詞穿過阿爾泰語地區而被加上了一個前音節o成為oros之后一樣)。因為從漢語的語音歷史和方言材料來看,都找不到來漢語的“茶”帶有i尾巴的。盡管周圍其他國家當時的茶是直接從漢族地區進貨的,但是在這之前卻可能是從鄰近的非漢族地區接觸到茶。
原文載張公瑾主編《語言與民族物質文化史》,民族出版社,2002。
--------------------------------------------------------------------------------
[1]“茶”閩方言(廈門)ta2(文讀),福州ta2,建甌ta2,湘方言(長沙)tsa2。
[2]俞敏,《后漢三國梵漢對音譜》,《俞敏語言學論文集》,商務印書館,1999年。
[3]雷廣正,《試論古越人及其后裔的衣食習俗》,《貴州民族研究》1984年第4期。梁敏,《從飲食文化看壯侗諸族的親緣關系》,《民族研究》198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