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tt亚洲天堂,丁香激情小说,免费在线色,国产亚洲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成年男女免费视频网站,好男人天堂网

首頁 /  茶文化 /  茶源茶史 /  英紅鎮:紅茶之鄉 稻耕之源

英紅鎮:紅茶之鄉 稻耕之源

英紅鎮位于英德市中部,北江自北而南貫穿鎮境,建有300噸、500噸水運碼頭兩座,航運北達韶關,南至珠三角。這里既有萬畝翡翠般的茶園、果園和長達五公里、風光明媚的江岸景觀,又有獅石山古人類活動遺址等人文景觀,還有濃郁的越南歸僑民俗風情。

隨著工業園的開發建設,目前,正擴建大型吞吐量河運碼頭。英紅鎮將充分利用北江這一“黃金水道”,實現新的跨越和發展。

優質紅茶香飄世界

英德是個古老茶區,產茶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英德種茶可追溯到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是韶州三個產茶縣之一,而英紅則是英德茶葉的主產地

4月7日,記者來到英紅鎮的幾處茶園。春天的英紅鎮山村,茶香漫過田野,一棵棵茶樹被雨水洗刷后顯得格外青翠。茶園里到處都是穿梭忙碌的采茶人,她們靈巧的雙手上下飛舞,時而如小雞啄米,時而如彩蝶翩躚,一會功夫,竹簍里便裝滿鮮嫩的茶葉。

茶園管理人王其成告訴記者,他是越南歸僑,到英紅已有37年了,一直從事茶葉的種植和管理。“我們2009年開始種植茶葉,至今共有英紅九號、金觀音、黃金桂等六個品種800多畝,而且用有機肥種植,茶葉絕對上乘。另外,這里是山邊坡地,每天早晨云霧繚繞,茶葉青翠,看著就是一種享受!”聊起茶葉品質,剛剛結束今年第一輪采茶的老王顯得十分自豪。

據說,英紅茶產業的發展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陶鑄還有很深的淵源。1964年3月14日,時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兼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的陶鑄取道英德趕赴陽山考察途中,聽說英德新生聯合企業公司(即后來的英德硫鐵礦、英紅茶廠、英德監獄)的茶地長勢良好立即改道現在的英紅鎮坑口咀。一到茶地,看到大片綠油油的茶樹,陶鑄高興地把它形容為“綠色的地毯”,并當場提出“英德第一步種茶10萬畝(國營、集體各五萬畝)”的發展規劃。為了更好地實現這個規劃,陶鑄與同行的副書記李一清商量,決定成立“中南茶葉研究所”興辦“廣東茶葉技術學校”,并將英德新生聯合企業公司更名為“廣東省英德茶場”,在資金問題上給予大力支持。

正是這一趟臨時視察,英德開始了群眾性種茶運動的蓬勃發展。此后,“英德茶區”逐漸形成,當地茶園面積超過6000公頃,茶葉產量突破4375噸,成為我國20多個重點產茶縣之一、全國茶葉出口商品基地。20世紀50年代開始,英紅茶廠就以茶葉制作為主要經濟支柱,其生產的紅茶、綠茶暢銷國內外,是英德茶葉的主要品牌。英紅鎮發展了紅旗、紅衛、紅橋、紅光四大制茶廠。英德農場研發培育的英德紅茶被譽為“中國紅茶后起之秀”、“紅茶中的新花奇葩”。近年來,英紅鎮發動農戶新種高香名優紅茶,爭取在十二五期末真正建立起“萬畝名茶基地”。

獅石山牛欄洞見證稻耕文明

在英紅鎮云嶺居委東南面約兩公里的獅石山南麓,有一處中石器時代的遺址牛欄洞遺址。獅石山是一座石灰巖孤峰,相對高度約百米,周圍是石灰巖地區的蝕余丘陵山地。獅石山下南側有一條寬約25米的古河道經過,在東南2公里處注入北江。牛欄洞是因當地村民在洞中圈牛而得名

記者走訪牛欄洞遺址看到,這是一個并不起眼的山洞,周圍有幾叢竹子,沿一小段石階而上,洞口上方垂立著幾根石柱,仿似牛欄,據稱是后人根據洞名特意建成。洞內并不大,還可見當年的挖掘痕跡。隨行人員介紹,此洞主要為廊道型發育,在較深處洞頂有落水洞使局部呈裂隙型。全洞平面略呈曲尺狀,分為前、中、后洞,整個遺址總面積約400平方米。該遺址于1983年文物普查時發現,2002年被列為廣東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和1998年,由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英德市文化局、市志辦、博物館等單位組成聯合考古隊對該遺址分別進行試掘和正式發掘,出土了大量的打制石器、動物化石(共41個種屬)和少量磨制石器、骨器、蚌器、陶片和人類的牙齒、骨骼等化石。證明這是一處古人類長期活動、居住的遺址。其豐富的出土文物較好地顯示了舊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發展演變的形態,是廣東繼陽春獨石仔、封開黃巖洞遺址之后第三處具有中石器文化典型意義的洞穴遺址。2011年再次進行一個多月時間的補充挖掘,洞內發現的非秈非粳水稻硅質體,首次將嶺南地區稻作遺存年代,前推至距今12000年至14000年。專家稱,“這一發現對本地區水稻起源的研究以及推動相關農業史經濟發展的探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為探討嶺南地區原始稻作農業的相互關系提供了實物和資料”。經考察組最后論證:英德獅石山牛欄洞遺址是人類最早的稻作遺存和遺址,也即是人類稻耕文明的原始地!

越南歸僑帶來異國風情

英紅鎮的前身為英紅華僑茶場,始建于1951年,因此英紅是廣東省擁有歸僑人數最多、國有土地面積最大的僑鎮,僑鄉特色十分濃郁

“英紅鎮經歷了勞改場-省直"五·七"干校-知青場-華僑茶場-華僑管理區-鎮的六次沿革!”英德市僑聯主席鐘有鄰介紹,上世紀70年代末,由于種種原因,越南有一萬多名華僑被迫回到國內,安置在英紅華僑茶場。在這個占地面積6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著約13000多名越南難僑僑眷,占全場總人口的76%,使這里成為全國安置歸難僑最多的華僑農場,也形成了全國最多越南歸僑聚居的地方。

歸僑在接受英紅當地生活習慣的同時,也帶來異地僑居國的生活習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僑鄉風情,大大豐富英紅的地方人文文化。這些越南歸僑居住的村落與當地村落有著明顯區別,他們并非同一個宗族聚居生活,而是來自五湖四海,之前從事的行業和職業也不盡相同。

這些歸僑僑眷到英紅后,仍然保留著在越南時的過年習俗:吃粽子、扣肉和年糕。據說吃粽子可以暖胃、強身健體,所以每年春節越南都會配給或供給定量糯米。春節前幾天,家家都要包上數十斤甚至上百斤粽子,每只粽子有3-5斤重,春節可作為禮物送人;大年糕是用糯米磨漿與紅糖蒸制而成,像個超大型的圓餅,象征一家人團團圓圓;熬扣肉則用豬腩肉熬熟后,再抹上紅糖用油炸,使肉紅亮、甜香而不油膩。有些僑眷還會烹制別具風味的“狗肉扣”。此外,由于他們在越南生活時,多數是從事農業生產,習慣于使用頂尖圓邊、具有濃厚越南特色的帽子,有歸僑便學會了該帽的制作工藝。因而,現在英紅集市仍有不少這些“越南帽”賣。據悉,因越南當地盛產竹子,所以該帽均以竹子為材料,骨架由竹枝制成,帽體全部由竹葉制作。帽底深且尖,既可遮蔭又可盛物。

近年來,英德市努力促進僑場的經濟社會發展,在中央、省和有關單位的支持下,建成一幢幢新的安居房,解決了部分困難歸僑的危房和住房問題,從根本上改善他們的居住和生活環境。如今,走入英紅鎮政府對面的“僑心居”,一排排新樓房整齊寬敞,每排樓房中間有專門置放農具的雜物房。僑民在綠樹草地間閑話家常,生活十分安樂。

主站蜘蛛池模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