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邦茶山位于勐臘縣的最北部。從現在的寧洱往南行,經普洱、勐旺,過補遠江(小黑江)便進入倚邦茶山。倚邦茶山面積約360平方公里,南連蠻磚茶山,西接革登茶山,習崆、架布、曼拱、曼松等子茶山皆在其范圍內。
據《明史》記載,倚邦茶山明代初期已茶園成片,有傣、哈尼、彝、基諾等少數民族在此居住種茶。倚邦茶山最大的古鎮是倚邦街,亦稱倚邦;明代稱磨臘倚邦,傣語意為有茶樹有水井的地方。明隆慶四年車里宣慰使劃分十二版納時,六大茶山合為一個版納,稱茶山版納。茶山版納的治所便設在倚邦。從明隆慶四年至清光緒末年,倚邦一直是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和行政主管地。清雍正以前六大茶山是車里宣慰使司的領地,雍正七年普洱府置建,六大茶山劃歸普洱府。倚邦土司曹當齋因有軍功被封為倚邦土千總。從曹當齋開始,曹氏家族世襲管理倚邦茶山、革登茶山、莽枝茶山、蠻磚茶山近200年。
據《普洱府志》記載,從雍正十一年開始,普洱貢茶由倚邦土司負責采辦,倚邦的曼松茶被指定為皇帝的專用茶。
倚邦茶山漢人進入較早。明萬歷年間,已有少數四川人、江西人進到倚邦一帶經商販茶。清雍正年間,四川人已在倚邦建起會館。
曹當齋任倚邦土千總后,傾力發展倚邦茶業,制定出茶山管理條例,整修道路以利茶商入山。乾隆重初年,成千上萬的四川人、江西人、云南石屏人、元江人涌進倚邦,在倚邦開茶園建商號。到乾隆中期,一片接一片的茶園從補遠江一邊一直接到習崆山。
商旅馬幫常年不斷來倚邦買茶,物流的暢通,商貿的活躍,倚邦領先步入輝煌。乾隆二十年左右,倚邦已建起關帝廟、川主廟、江西會館、石屏會館等,3條石板街鋪成“龍脊背”狀,街的兩旁全是商鋪、茶莊,住戶達千戶以上。
世紀末,隨著清王朝的衰落,滇西發生了戰亂,普洱茶內外銷路被阻,六大茶山開始衰落,倚邦也隨之而衰。清末,倚邦人口減半;但仍還有元昌號、惠民號、鴻昌號、升義祥、楊聘號、慶豐號等10來家茶號。這一時期,倚邦茶主要銷往越南萊州。1937年以后,因法國人阻撓和抗戰爆發,倚邦所有的茶號全部停業。熱鬧喧騰了200年的倚邦陷入冷寂蕭條,以茶為生的倚邦人跌入了困境。
年,已經十分贏弱的倚邦再遭厄運,攸樂人起義攻進了倚邦。戰火將倚邦街燒了三天三夜,幾百年筑就的古鎮,無數精美的建筑全部化為灰燼。這場劫難使倚邦無法再振。幾百戶人家遷移他鄉,空涼的倚邦在大山深處漸漸被人們遺忘。如今倚邦還有30來戶人家,大多為茶商的后裔。他們守護著祖宗的茶園不愿離去。
今天走進倚邦,還能聞到古茶的清香,還能看到茶號遺址、大廟基臺、“龍脊背”石板街、普洱府的茶令碑、乾隆皇帝的敕命碑。這些遺物古跡是凝固的歷史,記載著倚邦的傷痛和曾經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