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枝茶山緊連革登茶山和孔明山,面積比倚邦茶山小。莽枝茶山至少在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園,莽枝山腳的曼賽、速底等村寨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千年前已有少數民族在莽枝山居住種茶。明朝末年已有內地商人進入莽枝山販茶,清康熙初年,莽枝山的牛滾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葉集散地。
要說普洱茶就得說普洱府,這得從改土歸流和莽枝茶山說起。
明代到清雍正七年(1729年)之前,六大茶山屬于車里宣慰司管轄地,實施世襲土司制度,實行封建領主經濟。土司制度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對穩定邊疆、發展經濟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到清朝中期,隨著清朝的逐漸強大,地主經濟的快速發展,世襲土司制度的弊端越來越顯現,尤其是地區割據性、封閉性已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世襲土司制度的改革和廢除已是勢在必行。
清雍正四年(1726年),云貴總督鄂爾泰向雍正皇帝奏疏,要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改土歸流,即廢除土司制度,設立府縣、改用朝廷派的流官來管理地方。
鄂爾泰上奏改土歸流的奏疏中提出:江外(瀾滄江以西)宜土不宜流,江內(瀾滄江以東)宜流不宜土。雍正皇帝批準了鄂爾泰的奏疏,雍正四年、五年(1726年、1727年)瀾滄江以東的景東、鎮沅、景谷很快就完成了改土歸流,普洱當時已劃歸元江府,已經改為流官制,剩下的只有西雙版納車里宣慰司管轄的地區,這是土司勢力最強的地區,清政府正在尋找機會,考慮如何對西雙版納進行改土歸流。
西雙版納是當時云南最大的產茶區,每年有上萬擔茶運往滇西和西藏,鄂爾泰已注意到了這塊“大錢糧”的經濟作用和政治作用。
再說莽枝茶山,本是一塊古茶區,元、明時期早已茶園成片,普洱府成立之前,已有漢商進到莽枝茶山買茶。由于當時六大茶山還是車里宣慰司的轄地,漢人在六大茶山定居的還不多,漢商們進到茶山買茶大多借住在當地的少數民族家中,漢商中有尊重民俗、誠摯待人之人,但也有心術不正、胡作非為之徒。
雍正六年(1728年),一伙江西籍茶商到莽枝茶山販茶,住在莽枝茶山小頭人麻布朋家中,這伙人中有一人行為不檢,勾引麻布朋之妻,并與麻布朋之妻發生了通奸之事,事情敗露后,麻布朋一怒之下殺死了妻子和那位江西商人,并將兩人的發辮割下懸掛于牛滾塘的大青樹上,以示警告。此事發生后,漢商們不思己過反而聯名寫狀向省府誣告麻布朋“劫商害民”。
當時莽枝茶山是車里橄欖壩大土司刀正彥的領地,刀正彥是車里宣慰刀金寶的叔父,勢力很大,刀正彥不買清政府的賬,沒有處置麻布朋。清政府早已想對西雙版納進行改土歸流,正找不到借口,于是便借麻布朋之事向刀正彥發難,認定刀正彥指使麻布朋殺死商人。
鄂爾泰下令清軍進茶山“平亂”——清軍入山,焚棚湮溝,無險不收,幾十個寨子被毀,六大茶山烽火狼煙一年以后,以刀正彥、麻布朋雙雙被斬而收場。
雍正七年(1729年)7月,鄂爾泰宣布成立普洱府,車里宣慰司讓出瀾滄江以東的普騰、勐臘、思茅、勐捧、勐烏、整董六個版納劃歸普洱府,六大茶山屬版納整董的范圍,順理成章便歸入了普洱府,這便是先有牛滾塘后有普洱府之說的由來。
普洱府在多種矛盾未平的形勢下誕生,六大茶山雖然劃歸了普洱府,但茶山仍不安寧。雍正十年(1732年)茶山土千戶刀興國又率眾起義,莽枝茶山再次起戰火,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剿撫兼施將刀興國的反抗彈壓下去,倚邦的曹當齋坐上了六大茶山總管的位置,在曹當齋的調撫下,茶山終于恢復了寧靜。從乾隆初年開始,莽枝茶山和其他五個茶山一道逐步走向興旺、繁盛。
乾隆初年,云南已恢復了“茶引”制,商民買賣茶葉寬松了許多,于是大量漢人、回民涌進莽枝茶山,修整老茶園、開新茶園,到乾隆后期和嘉慶年間,莽枝茶山人口過萬,牛滾塘已成為大街場,有400多戶人家。
乾隆到咸豐年間是莽枝茶山最興盛的時期,茶園蓋山,村寨密集,莽枝大寨、秧林大寨、牛滾塘街是最熱鬧的地方,三個大寨遙相對望,相距不到1公里,被茶園連接著。莽枝大寨在嘉慶年建過關帝廟,建廟時的大碑現今還在遺址上。莽枝茶山乾隆后期有上萬畝的茶園,每年春秋兩季,思茅、普洱、江城的馬幫一批又一批來牛滾塘馱茶。牛滾塘的山梁上至今還有一條3米多深的古道,這便是當年馬幫踩出來的。
清咸豐末年,牛滾塘一帶發生了械斗,打得慘烈,爭斗雙方傷亡慘重。這場戰禍使莽枝茶山茶業受到重挫,茶農避亂,村寨遷空不少,商旅畏途,不到莽枝茶山買茶。曾經人喧馬嘶的牛滾塘街,到清朝末年已無人居住。村民們不愿回令人傷感的牛滾塘街,遷到牛滾塘1公里遠的安樂村去住,到1950年,牛滾塘也僅有七八戶人家。
如今牛滾塘的古廟、清真寺已不存在,只有大碑還躺在荒草中,碑上牛滾塘幾個字還清晰可見,讓人追思往昔的牛滾塘。
莽枝茶山還有許多成林成片的古茶園,主要分布在秧林、紅土坡、曼丫、江西灣、竜奪等老村寨,有的古茶樹已長到10多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