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幾千年的歷史上,成都是古代的一個大站臺。從這里出發,茶、絲綢、石榴、葡萄、苜蓿、胭脂、胡蘿卜、辣椒、馬鈴薯、煙草、紅薯、玉米、棉花,香藥……有了行走的腳,從東走到西,從內走到外——貿易和人文交流,就誕生在繁盛的道路集市上。天竺邛杖、蜀布路線就是從這里出發,東到鹽鄉自貢和重慶,西到藏民居住區,北連西安,南通云南,并借助茶馬道,可到達印度緬甸,甚至可通到波斯。川滇茶馬古道,兩三千年中,因勢而興,直到建國后,隨著公路鐵路等的修建,才漸漸衰落并消失。
成都是據點。川滇茶馬道比絲綢之路還要早,古代的成都又是中原進入西南邊夷的關塞。中原與西南各族的交流,都以成都為中心。
成都是一座橋,也是路邊的驛站。它繁茂的岷江水系,東望楚湘、南出云南,扇面經絡一樣遍布川西平原,一直云帆高掛,四通八達,擔當著西南各族各地區與中原文化和經濟交流的重任,無數水碼頭的地名,還讓人懷想當年的繁盛。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月氏。十三年后,周游西域列國的張騫回到長安。
他向漢武帝匯報此行的所見所聞。匯報很長,匯報中,張騫巧妙而聰明地提出自己的下次出使任務。他說,“我在大夏時,見到邛山的竹杖、蜀地的布。大夏人告訴我說,這些東西都是從天竺買來的。天竺在大夏東南數千里,風俗和大夏差不多,只是氣候要潮濕炎熱些。那里的人民把大象當戰馬。這個國家臨著大海。”
張騫向皇帝道出自己的見識:“我猜測,大夏離我國有一萬二千多里,在西南邊。天竺國又在大夏東南數千里,有蜀地的物品,應該離蜀地不遠……如果從蜀地過去,既方便,又安全。”漢武帝派張騫帶著禮物從蜀地犍為郡出發,去結交天竺。
犍為郡是漢代時的大郡,漢代犍為就是今天的宜賓。從漢代國都長安出發,朝西南走,到成都后,走岷江,經今天的樂山到宜賓。從宜賓逆金沙江而上,到達今天的攀枝花附近,然后沿茶馬古道,到達昆明,到達緬甸、泰國。漢時,犍為郡是遏制重慶和長江沿線各城的軍事要地,也是從出入昆明和西南各地的咽喉所在。
在漢代及以后的各代中,犍為郡成為牽引蜀地西南各地以及長江沿線的神經節。成都是西南地區的大驛站,而犍為則是前哨。
張騫的出使報告寫進了《史記》。《史記》成為千年經典,歸功于作者司馬遷。張騫向漢武帝匯報后,司馬遷寫下了皇帝的想法。“天子既聞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業,而兵弱,多奇物,兵弱,貴漢財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屬,兵強,可以賂遺設利朝也。且誠得而以義屬之,則廣地萬里,重九譯,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
張騫的此次出行有遺憾也有收獲。遺憾的是,他和他的同伴沒有找到天竺;收獲是,他的這次出行,結交了西南地區的滇國等國家。使漢代與這些西南邊夷國家聯系起來。
張騫是漢代的信使。他不是商人。但他卻發現了商機。大夏有蜀地物產。大夏在今天的阿富汗北部。而大夏的蜀地物產是從今天的印度來的。那印度的蜀物是怎么來的呢?毫無疑問,是從茶馬古道進入緬甸和印度的。茶馬古道以云南最為出名,那是古道的下游主干,而這條古道的中游就是四川,上游起點則在長安。
從長安到成都后,路分兩線:一條經雅安、漢源,過大渡河、西昌、會理、然后從攀枝花拉鲊渡金沙江上云貴高原、經永仁、大姚、祥云至大理,與云南通過緬甸茶馬古道相連;另外一條,從成都經樂山、宜賓、跨金沙江、進入貴州的赫章,再到云南宣威、曲靖、昆明、楚雄而至大理。這就是天竺邛杖、蜀布的行走路線。
蜀地的茶馬古道并不僅僅通往印度這條。還有一條,從成都到雅安、翻過二郎山,到達康定,然后到理塘、巴塘,到昌都、林芝、拉薩,最后到達江孜、亞東,通往尼泊爾、印度。
這條線很難走,山高路遠,加上惡劣的地形和氣候,如果沿這條線到達印度,太困難。這條線,更多地充當著西藏與四川的運輸線。中原借這條線與西藏交換馬匹,而西藏借這條線,運輸四川和中原地區的茶葉和食鹽。
《史記·西南夷傳》說:“及漢興,皆棄此國而開蜀故徼。巴蜀民或竊出商賈,取其筰馬、僰僮、髦牛,以此巴蜀殷富。”筰馬是指筰都的馬,僰僮只指僰人奴婢。髦牛,即牦牛。這幾句話,向我們透露了,在漢初,四川人已經開始用物產去交換周遍夷國的特產。
張騫為什么那么容易就到達了滇越。因為在他踏上這條路時,司馬相如已經為他開辟了道路。之前?;实叟伤抉R相如治理西南夷,他做得很成功:“邛、笮、冉、駹、斯榆之君,皆請為內臣。”促進了民族大融合,被寫進了后來的《華陽國志·蜀志》:“夷人冬則避寒入蜀。”
成都與川西藏區的民間聯系一直存在,司馬相如讓這條通道更為暢快。利用這條道路,將成都平原的茶葉和鹽運往康定,再由康定的馬幫,馱運到西藏各區,換回西藏的馬匹。藏族諺語也說,“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
張騫從犍為郡出發時,司馬相如已過知天命之年。張騫出使前的蜀地周邊,漢藏文化已經交融頻繁而熱烈。這條川藏道建立得最早,也保持得最為頻繁。
川藏茶馬古道從漢代到清末,幾經變遷改道。怎么改,都以成都為大站和首發站。唐代,吐蕃在青藏高原興起,文成公主入藏,并沒有經過成都,走的是青藏道。而川藏茶馬古道在唐宋時尤其蓬勃,因為從成都西邊,就是藏區。宋代在從中原到青藏的沿線設計了多個茶馬互市。四川的漢源和雅安也設立有茶馬互市,專門針對康區。
張騫出使西域,帶回石榴、葡萄、苜蓿、胭脂、胡蘿卜等物品。
說到川菜,外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辣,因為巴蜀居民喜歡食用辣椒。辣椒并不是中國的原產。辣椒原產于美洲,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把它帶到歐洲。1493年,辣椒傳人西班牙。明代后期,辣椒才傳人我國。辣椒怎么進入中國,怎么進入四川,并使四川成為食用辣椒和種植辣椒的大省呢?
辣椒傳人有兩條路徑,陸路和海路。根據學者考證,浙江辣椒種植比福建、臺灣、廣東、廣西都要早七十年以上,可以認定浙江是辣椒從海路傳人中國的最早落地生根點,這是辣椒傳人中國的第一條路徑。辣椒在中國各省傳播,由浙江傳到中西南地區的湖南和貴州,雍正年間增加了西部地區的陜西,乾隆年間由湖南周邊地區擴展到四川。馬鈴薯、煙草、紅薯、玉米等物品也是在清乾隆、嘉慶年間在中國迅速傳播推廣,它們進入四川的傳播路線,都與辣椒相似,都是由湖南經貴州和云南傳入。云貴川的往來太頻繁了。經由川滇茶馬古道,從印度等地外域傳入中國的物品有棉花,香藥(即海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