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唐代陸羽的《茶經》有“婺州東陽縣東白山與荊州同”之述。唐代李肇的《國史補》中,將婺州東白與蒙頂石花、睦州鳩坑、顧渚紫筍等15處茶葉列為唐代名茶。明隆慶《東陽縣志》載:茶產東白山者佳,今充貢,歲進新芽茶肆斤。
東白春芽鮮味原料是東陽木禾種,為浙江省三群體良種之一,內含物質豐富,持嫩性強,品質極佳。清《康熙志》載,“茶以東白、大盤兩山為最……用少許撒茶餅中,謂之撒花,價常數倍。”說明在同樣采制標準條件下,東白茶的品質明顯高于其他茶。
史料說明,東白山自晉末以來即開始事茶。唐建禪林院后,香火鼎盛,當地僧民和各地游客都需飲茶,從而加速了東白山茶葉的開發,栽培采制也精益求精,四方游客頻繁來往,促進了東白山茶的廣泛傳播,使之名揚四海。
翻看《東陽市農業志》,載有東陽市出現過的9類花色茶葉品種。
珠茶:也稱平炒青,初制分殺青、揉捻、炒二青、炒小鍋、炒對鍋、併大鍋6道工序。歷史上沿用手工制茶,上世紀80年代初有了珠茶炒干機,逐步發展制茶機械化。1984年,東陽產的精制珠茶,榮獲第二十三屆世界優質食品金質獎。
烘青:以其芽葉肥壯、汁濃味醇聞名杭州市場,蟠松茶曾列入杭州市開頭盤茶葉名單,制作工序分殺青、揉捻、烘焙三階段。
紅茶:解放前曾大批量生產,解放初已無紅茶生產(現“和品紅”品牌紅茶又打開了發展紅茶新局面)。分萎凋、揉捻、發酵、烘干等工序。
烏龍茶:介于紅綠茶之間的半發酵茶,有搖青、炒青、揉捻、烘干等工序。
眉茶:初制產品稱長炒青,形似眉毛,制作工藝為殺青、揉捻、炒干,主要外銷。
東白名茶:在清明谷雨間,按一芽一葉至二葉初展標準采摘,先經攤青,再進行殺青輕揉、炒二青、復火等工序制作而成,滋味甘醇鮮爽,回味持久。“東白春芽”和“太白頂芽”在省地歷屆名茶評比中多次獲獎,1985年雙雙通過部級鑒定。
龍井茶:1985年聘請西湖梅家塢技師,當年在東白山茶場試制的部分龍井茶銷往北京,獲好評。以當地木禾茶良種茶樹芽葉作原料,采摘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的標準芽葉,攤青、青鍋、輝鍋等工序炒制而成,具有色綠、香郁、味甘、形美等特色。
毛峰:一芽二葉初展,有殺青、揉捻、烘干等工序,保持成茶色澤翠綠,白毫顯露,香味芳郁帶板栗香,沖泡后芽葉成朵、湯色嫩綠、滋味鮮醇。
茉莉花茶:用烘青加工精制成花茶茶坯,再用茉莉花窨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