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陰位于長沙之北,民物殷實,人文鼎盛,楚南稱首,史稱文獻之邦。 四千多年前夏禹治水之時,黃帝后裔張渤封于湘陰地境,史稱羅。湘陰之名始于南北朝劉宋元徽二年(474年),湘州刺史王僧虔置縣于黃陵山北,黃陵山又名湘山,山北為陰,故名湘陰。湘陰建制已有一千五百余年,歷朝名勝古跡甚多,黃陵山有舜帝二妃墓、黃花嶺有舜帝廟、唐時四大名窯岳州窯等。
湘陰地處湖南東北部,居湘江、資水尾間,南瀕洞庭,東鄰汨羅、西接益陽,北抵沅江。飲食非常講究,愛吃辣椒,小魚蝦、雞鴨蛋稱小葷,魚肉叫大葷,款客需宰雞殺鴨,烹甲魚、烏龜、鱖魚。吃魚很講究:春鲇、夏鯉、秋鯽、冬鳊,三月螺頭四月鱔,鱖魚、柴魚四季宜。蔥白魚丸、麻辣野鴨、紅繞鱔片、椒鹽鱖魚成為當地名菜。
湘陰人喜飲谷酒,講究喝豆子芝麻姜鹽茶。客人進門,主婦將茶葉與少量食鹽放入瓦罐內,用滾開水沖泡,然后加入擂碎的生姜和炒熟的豆子(黃豆、黑豆或綠豆、小豌豆、飯豆)、芝麻敬客,隨喝隨添,直至客人大汗淋漓,才算禮到。豆子芝麻姜鹽茶夏清暑解熱,冬祛寒去風,健脾開胃,益氣怡神。茶里有姜的辣味、芝麻的香甜、豆子的清爽、茶葉的解渴,客人喝后來神,也喜歡喝。
豆子芝麻姜鹽茶簡稱姜鹽茶,又名岳飛茶,南宋岳飛紹興五年駐軍湘陰,與洞庭湖匪首楊幺作戰,大多數將士不合南方水土,全身虛腫乏力,當地長者見狀,攜茶葉、姜、鹽、豆子進營,教以調治方法。岳飛服后,頓覺心舒心順,滿口生津,即命大鍋煮茶,全軍共喝。幾天后,全軍將士痊愈,一舉殲滅楊幺。而這一食俗,在湘陰地界流傳下來。
陸羽《茶經》中說:"趙州瓷、岳瓷皆青,青則益茶。"說的是岳州窯所產的青瓷茶碗,屬飲茶精品。岳州窯位于湘陰縣縣城及嶺北鎮,唐屬岳州,故稱岳州窯。
姜鹽茶健脾胃,驅風寒,去膩強身,至今盛行于湘陰的每個家庭。其實,姜鹽茶并非岳飛首創,最早出現在唐代,薛能《茶詩》:鹽損添常戒,姜宜著更夸。蘇軾《和寄茶》:老妻稚子不知愛,一半已入姜鹽煎。可見北宋姜鹽煮茶之風已經盛行。蘇轍《煎茶詩》:俚人茗飲無不好,鹽酪椒姜夸滿口。岳飛在姜鹽基礎上添加了黃豆、芝麻,提香和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