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之文化,臺灣茶界知名學者鄧時海先生談到:在數百種茶中,普洱茶是最能代表我歷史文化的產物。一是,普洱茶保有我國古代團茶古意盎然美的型態。二是,普洱茶除了與一般茶葉重視原料,制作保存之外,更講究其時間年代,具有歷史價值意義。三是,普洱茶具有其“越陳越香”獨特的風味特色。四是,一旦喜歡上普洱茶,常常品嘗,對其它茶湯會有難以入口接受之感。
普洱茶真為茶中之茶,也是中國茶歷史文化的代表。普洱茶作為茶中珍品,上貢朝廷,還常作為禮品饋贈他國在普洱府治所在地寧洱鎮,官府專門設有茶廠、茶局,統管茶葉的精工制作和上貢朝廷。清廷由於特別喜愛普洱茶,規定每年需上繳貢茶6萬6千斤。在當時,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普洱茶的上貢朝廷,是由地方官吏負責組織的。進入清官后,與各地進貢的小葉種茶相比,茶味、茶性大不相同,來自西雙版納原始森林的大葉種茶,茶味特別濃厚,助消化能力特別強,性溫味香,有醫療保健作用,這些特點,特別適 合游牧出身、肉食為主的滿清朝廷皇親國戚的需要。於是,普洱茶系列中的女兒茶、團 茶、茶膏等,深得帝王、皇族、將相的鍾愛,一時間,宮中以飲普洱茶為時尚,有的泡飲,有的熬煮奶茶。朝廷所重,民間仿效,普洱茶在清朝時聲譽大震。《紅樓夢》第六十三回有買寶玉喝女兒茶助消化的描寫。《宮女談往錄)(金易、沈義羚著)也提到慈禧太后喜喝普洱茶:“老太后進屋坐在條山坑的束邊,敬茶的先進上一盞普洱茶,圖它又暖又能解油膩。” 普洱茶進貢清廷,至遲起於雍正四年 (公元1726年),云貴總督鄂爾泰推行“改土歸流”時應已歲貢。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 年),官方文告《禁壓買官茶告諭》中就有“每年應辦貢茶,系動公件銀兩,發文思茅通辦承領辦送”字句。可知,那時每年都要采辦普洱茶進貢朝廷。
云南地方向清朝廷進貢普洱茶,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前後將近200年。本世紀60 年代初,北京故宮還存放著清朝廷沒有用完 的普洱貢茶數噸,包括團茶、女兒茶、茶膏等品種。至今,北京故宮博物館還保存當年普洱茶精品“人頭茶”(人頭形狀的茶團)1個,重約5斤,形狀完整,色澤鮮明。
清朝廷收納的普洱貢茶,除了供皇宮享用和分送皇親國戚外,還當作高級禮品饋贈外國使團。例如:公元1792年,英國特派前駐印度馬德拉斯總督馬戛爾尼勛爵為首的覲見團一行95人來華,以向乾隆祝賀80大壽為名,要求清廷增設通商口岸,降低關稅, 允許設立租界,派駐公使,并送上大批壽禮。乾隆沒有同意英方的要求。但作為禮尚往來,也回贈了大批:珍貴禮物,其中就有普洱茶和普洱茶膏。
西雙版納歷代封建首領也把普洱茶視為珍貴之物。據(泐史)載:明朝隆慶六年 (公元1572年),車里宣慰史,刀應勐為其妻(緬王之女)回緬省親準備的禮物中,就有普洱茶4筒,每簡5團,輿金銀珠寶并重。普洱茶的生產歷史悠久,由此便產生許多古老的傳說,最具代表的是尊諸葛亮為“茶祖”,逭輿內地茶農尊神農、陸羽為“茶祖”有很大的區別。
每年農歷7月23日諸葛亮誕辰這天,茶山各村寨都要舉行集會,稱為“茶祖會”。諸葛亮在整個茶事活動中,無所不在。首先是說種植茶樹和采茶,都是諸葛亮教的。慢撤(易武)茶山傳說,易武漢朝就有茶,諸葛亮南征時教紿采茶飲茶方法。蠻磚茶山茶農說,諸葛亮北歸,當地的本人族要跟隨而去。諸葛亮怕他們掉隊,就叫他們夜里頭朝下睡,馬向南栓。但不知什么原因,他們搞反了,頭朝上睡,馬向北栓,結果掉了隊。諸葛亮回頭見他們沒有跟上,就撒下3 把茶籽說:“你們吃樹葉、穿樹葉吧!”這樣,本人族就留在茶山以茶為生了。攸樂茶山的基諾族也說,他們是諸葛亮南征時遺留下來的。一天,諸葛亮突然不見了,找了兩天才找到。諸葛亮不再收留,賞給他們1把茶 籽,讓他們安居下來,種茶為生。基諾族自稱“丟落”,世代尊奉孔明。其次是“六大茶山”的山名,都跟諸葛亮的遺物有關。傳說諸葛亮南征時,走遍了六大茶山,留下很多遣器作紀念,六大茶山因而得名。
清朝道光年間的(普洱府志·古跡)中有這樣的記載:“舊傳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於攸樂,置銅豬於莽枝,埋鐵磚於蠻磚,遣木梆於倚邦,埋馬蹬於單登,置撤袋於曼撒,固以名其山。”該志還提到,大茶山中有孔明山,是諸葛亮的寄箭處(孔明山在勐臘縣象明鄉西100里處)。
再次是關於“茶王樹”的傳說。“六大茶山”上,有許多義高又大的茶樹,被稱為”茶王樹”,受到當地茶農的崇敬。每年新茶開始采摘之前,都要置辦祭品祭祀”茶王樹”,甚為隆重。傳說有些“茶王樹”是諸葛亮親手種植。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記)中描繪道:“其冶革登山,有茶王樹,較眾茶獨高大,相傳武侯遭種,夷民當采時,先具酒醴禮祭於此。” 普洱茶的歷史久遠,因而與之有關的文 物古跡甚多,六大茶山的原始密林中,還遺存長滿苔蘚的茶山碑和各種雕刻,峭壁上刻有一幅騎白牛的茶農雙手緊持圓餅茶高高舉起的圖象,這是古代以產圓餅茶為榮為喜的明證。壁畫歷經千百年,傳代茶農依然不忘。最有名的是易武茶案碑,該碑文1100多字,記的是一椿茶案,故又稱“斷案碑”。該石碑高1.3米、寬70厘米,立於勐臘縣易武鄉石屏會館關帝廟右側,現保存完好,是勐臘縣和易武鄉的重點保護文物之一。該碑立於逆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冬月初三,距今已150多年。 普洱茶還常出現在各種文學作品中。(紅樓夢)、(戰爭與和平)等中外名著都有描寫普洱茶的文字。清人阮福還專門著有(普洱茶記)。至於普洱茶的民間傳說和詩歌、民謠,則流傳得更多,更廣。西雙版納茶區主要居住著傣、佤、彝、哈尼、布朗、漢等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飲茶方法。在唐代,是“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宋朝,也是“雜椒姜烹而飲之”。以後, 隨著時代的發展,普洱茶品種較多,飲茶的方法更多種多樣了。在制作、飲法、禮儀等方面,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的特點。如:基諾族喜涼拌茶,佤族愛燒茶,布朗族喝青竹茶,拉枯族飲烤茶,傣族獨鍾竹簡茶,哈尼族尤重土鍋茶等,都有著鮮明的特點和豐富的內涵。異彩紛呈的普洱茶文化,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民族茶文化的可貴資料。
普洱茶特別是型茶由于其特殊的后發酮及運輸的需要其外包裝較其它茶類有它特別的包裝型式形成了自已獨特的包裝“文化”現將部分奇景介紹于此,七子餅茶包裝:七子餅茶形似圓月,是云南自古以來傳境的出口品種,暢銷港澳和東南亞一帶。相傳,古時民族地區,多作為彩禮和逢年過節贈送親友,祝賀家人團聚。七子為多子,多孫,多富貴之意,有的民族地區,兒女親事,非送七子餅茶不可。相傳至今,旅居東南亞一帶的僑胞,現在也很盛行,所以,七子餅茶又名僑銷圓茶,僑銷七子餅茶,七子餅茶系宋代“龍風團茶”演變而成,民國初期云南開始生產僑銷。1957年由勐海茶廠生產,系由普洱茶蒸壓塑形而成,直徑20厘米,中心厚2.5厘米,邊厚1厘米,每個凈重357克.其傳統包裝共分為三層。
1,成茶用綿紙包裹。
2,七個成餅作一扎用竹藶皮外包。
3 ,每扎作一垛再加竹筐包裝.在普洱型茶的加工過程中,為驗明正身各廠家一般均作自己的標實,通常用兩種,內行稱為內外飛、內飛一般為3厘米見方在壓制前放于茶內面上加工后能明顯外露,但一般會有破損,外飛既為包裹在成茶外的綿紙,上一般均有各家字號商標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般在內外飛處均不注明生產日期,這可能由于其后發醞工藝而留給商家抄作的需求吧!由于普洱型茶特殊的包裝現象也就形成了自已的內外飛文化,現將介紹一些內外飛實件。
近年來在臺灣,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 十分流行品飲和收藏"普洱茶",在第三屆中國國際茶博會上馬來西亞代表隊表演的節目就是沖泡"普洱茶"。應該承認海外茶友對普洱茶的研究熱愛遠遠超國內。這不得不說是中國茶友的遺憾, 是普洱茶的遺憾。我中心近幾年除通過在世博這個大舞臺外,還在中國各最重要的茶展上宣傳和普及普洱茶,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交流讓國內茶友認識普洱茶,品飲普洱茶知道“茶中之茶,越陳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