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年茶馬古道上,地處云南思茅的小城普洱為“普洱茶”重要的原產地和集散地。雖然幽深的古道已經青苔滿布,馬幫的足跡也無從尋覓,茶卻早已滲進當地的文化中,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普洱產茶、賣茶,普洱人制茶、品茶,這種傳統在普洱可以追溯至東漢時期,而宋朝時期普洱已是著名的茶馬市場。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提到的“女兒茶”即為“普洱茶”,就連俄國作家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也有喝中國普洱茶的記述。
在普洱一些普通人家中,農村廳堂、賓館大堂中常掛的匾額已經不再流行墨書,而是“茶書”——用茶葉壓成“芬芳的文字”,制成匾額、對聯、掛畫懸在客廳。老人在院落里,坐在茶樹下,品著普洱茶,下著象棋,連棋子也是茶葉所制;逢喜慶、婚姻、兒女即將出世等重要場合,一些人還會到茶莊訂購一桶普洱茶,仿造葡萄酒存放方式,將普洱茶在木桶里封存數年后贈與自己珍愛的人。
在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鳳陽鄉附近,一條長約12公里的古道原封不動地封存于歲月里。行于古道中,周圍樹木藤蘿漫布,殘留著深深馬蹄印的青石茶馬古道在云霧繚繞的山中延伸。
古道遺跡的起始點,有一家茶場,茶場的原址為茶馬古道興盛時供馬幫歇腳的“茶庵”和迎來送往的接官坊,當地人想在茶庵附近恢復建造四合院風格的接官坊,開發茶馬古道體驗旅游。
作為一個名詞,茶馬古道是晚近的產物,但是作為一條滇藏、川藏乃至國際間的茶葉、馬匹等物資的交換通道,它已經橫亙千余年,“茶庵鳥道”也曾是這條古道的名稱之一。
為探訪普洱古茶園及其周邊居民的“茶生活方式”,記者從縣城驅車約35公里,進入古茶樹“居住”的困鹿山。 在困鹿山十社村中,在古茶樹下世代居住的還有13戶人家。
54歲的村民薛金強在自家院子里擺上自己在火上煨烤的古茶,琥珀色的茶水盛于棕色的陶盞里。“大家嘗嘗這些從幾百年老茶樹上摘下的古茶,這種茶我從小就開始喝了。”
“茶過三巡”后,薛金強又走進廚房,蹲在火塘前烘烤另一罐茶,邊烤邊介紹道:“我們平常每天都喝茶,一天只在陶罐里烤一把茶葉,喝干了以后把剩茶再放到火上烤一遍,然后續水,反復沖泡茶味還是很濃。”
像薛金強這樣在困鹿山古茶園附近居住的村民,每個家庭都認養了幾株古茶樹,從4棵到20余棵不等,古茶樹和村民的玉米、南瓜、蔬菜“生活”在一起,百姓除了從事簡單的農事勞作,還把部分精力放在古茶采摘和簡單打點上。
車從困鹿山開出,轉過山腳,一間名為“寬宏小學”的學校閃在眼前,打聽之后,發現這家小學校也有百年歷史。這所“百年小學”容納了70余名學生,上課的內容也離不開“茶葉”——教授《自然》課的李興昌老師在課堂上經常向學生提起茶葉的學問,還和學生上山采集了茶葉標本擺放在學校陳列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