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湖,古名橋蕩,可現在卻是橋蕩無橋。
傳說中的古石橋,位于金銀湖碧海花園背后,已淹沒在浩瀚的金銀湖底。當地數位村民均稱,湖底確實有座石橋,捕魚時常勾住漁網。
一座橋,一段販茶史
古石橋,始建于何時?
據介紹,明清時期,繁忙的茶葉貿易,造就了漢口的商業重鎮名聲。而金銀湖作為漢口的一部分,其水域四通八達,南連漢口集家嘴,北接漢江。若從長江入漢江北上,金銀湖水路是最近的一條路。董定平稱,年少時,他親眼目睹金銀湖水道的繁忙,以及村里舉行的帆船比賽。
據了解,上世紀初,張公堤的修建,以及京漢鐵路通車,金銀湖水路逐漸荒廢。但當時的石橋旁,依舊繁華,足足住有4000多人。董認為,1931年,東西湖的一場洪水,徹底將石橋埋入湖底。
一幅古代中俄茶道地圖標明:晉商將湖北赤壁市羊樓洞鎮的茶磚,經長江運往漢口,再從漢口進行中轉,沿漢江到襄陽后,再沿白河到河南、山西榆次,最后直到俄羅斯的恰克圖。漢口古商道興盛于明清時期,包括晉商在內的各地商家將茶葉產品運到漢口,然后再轉運到各地,漢口便成為聞名中外的茶葉市場和集散地。
在這條萬里茶道中,漢口就是中俄茶道的起點。商人將茶葉運到漢口后,首先要進行加工、整理包裝、成盒成箱。大量的茶葉要在漢口中轉,在金銀湖水域將在長江航行的大帆船換成適合小河航行的小船,然后進入漢江北上,一直轉入襄陽附近的白河中航行,直至船行到河南南陽的社旗鎮,然后走陸路把茶葉用馬匹運到山西榆次縣的常家莊園。再從山西出發,靠馬和駱駝將茶葉運到俄羅斯的恰克圖,直至歐洲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