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靜在長安時,天子腳下,執法森嚴,榷茶之后,誰敢私自種茶,觸犯刑律,何談泡飲。黃山遠離京城,“山高皇帝遠”又深居山嶺溝壑,官難過問,吏不上門,自在摘茶享用,故“如獲至寶”。妙靜師太按傳統方式制作了一小篾簍雨前芽蕊的軟枝茶,簍壁襯以箬葉,以免漏出,因未真正烘干,入梅以后,取出泡飲,有白斑霉味,因是高檔芽蕊,不舍拋棄,放烈日下暴曬,事忙忘記沒收回,又露了一夜,泡飲仍有霉味,且不可口,師太慳吝,不肯“暴殄天物”,以“百無毒”的理念,放入飯甑(zeng)高溫蒸餾,泡飲又綿軟少味,師太仍不肯拋棄,還是留著。其時,師太已是古稀高齡,按佛家經典,開始“辟谷”,又體弱多病走路彳亍顫巍巍的(可能已患腦血栓),夜晚再不能打座參禪。山高風大,夜寒霜冷,徒兒們將師太安坐于火桶內御寒,師太又想起那一小篾簍茶芽,取來放于火桶之內,以微弱之文火連續烘烤了兩天兩夜,取出一聞馥郁芬芳,泡來飲用,非常可口,師太日飲數杯,逐覺神清氣爽,精神矍鑠,走路也不顫了,師太頓悟,稱:“仍此茶之功也,是佛祖點化。歷來制茶,僅揉碾鍋炒或火烘,獨此茶經日曬、夜露,受“日精”、“月華”滋潤,故有治病健身奇效,使我安康,可稱安康茶,阿彌陀佛,佛法無邊。從此徒兒們爭相效仿制作,為簡便、順口,稱“安茶”。這是安茶發端之傳說,既富哲理,也符實際。
妙靜圓寂后,繼任方丈,不但制作“安茶”,而且規范化,統一包裝重量,并廣泛宣傳其功效,但從不出售,每年制作數十或數百斤,在佛教節日,堆放供桌之上,招來居士林和善男信女,禮佛時敲響鐘、鼓、鐃、鈸、木魚、響盞,高頌經文,合十跪拜,名為“開光”然后分送各處檀越,連絡感情,以獲得布施,此種格局,歷經數百年,“安茶”自唐、宋、元三代均未流傳民間,始終是“寺廟文化”。
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5)有一會制“安茶”的少年尼姑,法號佛桃(此名想是后來的好事者編造,意為佛門逃兵,又云桃色事件)受一入山斫柴的男青年引誘,不守佛家清規,庵堂寂寞,春心蕩漾,尼姑思凡,遁出庵堂,蓄發還俗,與該青年成了婚,了卻夙愿。正是夫妻恩愛,男耕女織,夫倡婦隨,雖苦猶甜。但兩年間,產下一男一女,由于生產關系落后,生產力有限,高興之余,頓覺生計困難,衣食維艱,夫妻兩愁眉苦臉,為尋生活出路,想起日精月華的“安茶”,于是摘來制作,新穎之物,很受市場歡迎,換來柴、米、油、鹽等生活必需品。倒也衣食溫飽。其他山農,爭相效仿制作,善于鉆營的徽商,眍之有利可圖,大量收購販運,從此“安茶”流入市場,又經數百年輾轉,逐步流向廣東、香港、澳門、新加坡、呂宋(今菲律賓)、錫蘭(今斯里蘭卡)、暹邏(今泰國)、安南(今越南)等地域或國家,這是“安茶”由發端到發祥流向市場的傳奇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