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恒春縣有瓊麻、洋蔥及港口茶等“三寶”,其中又以港口茶最為奇特。據傳,恒春的港口茶引種自大陸閩南。
說到港口茶,就必然提到清朝于恒春設縣后的第一任縣太爺、喜歡品茶的周有基。據《恒春縣志》載,1876年(清光緒2年),周有基從福建安溪帶了烏龍、綠茶、紅心尾、雪梨等四種名茶回到恒春,分給境內的農民種植,其中以港口地區在土壤和氣候上最適合種植,因此留存至今,“港口茶”因此膾炙人口。
在“熙朝逸叟”木匾額上,左邊陽刻“賞戴花翎知府御補用清軍府署理沙縣正堂加十級紀錄十次周為”,右邊陽刻“耆民黃亦圮立光緒廿九年歲次葵卯十月吉旦”。此處的“周”是否就是當時的恒春縣縣太爺周有基,文史專家稱有待進一步考證。倘若考證為真,那么,在閩臺兩岸的關系史上,便又有了一段因“茶”結緣的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