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六百年里,安化幾百家茶號,有一大半是晉商、陜商、蘭州的商人投資,與本地人合辦的。安化黑茶是銷往西北牧民,對付常年吃羊牛肉的必需品。黑茶的原料要求粗老茶葉。因此,安化本地人,還有這些做黑茶的茶商,都不喝這種茶。但這些外地茶商運茶北上途中,經常有朋友和當權者,向他們討要茶葉。最先,這類禮品茶,都是用春茶里的芽尖毛尖一類綠茶。但有一個問題,這些茶商一般是谷雨前來到安化,坐守做茶,一直到霜降才運茶北上,這樣,他們帶著的那些綠茶,送到朋友和關系戶手里時,就保存不了多久了。因為綠茶一年是寶,第二年是草。只有發酵茶才越存越香。這樣,他們就將春天一葉一心的綠茶原料,經過發酵,做成散的,高檔的黑茶,作禮品。起先,人們對這種茶還不以為然。后來,發現陳年的茶,口味一年比一年好。這種尖茶(相對牧民用的粗老葉作的茶)開始在貴族階層流行。到安化人陶澍當道光皇帝老師時,經常有大臣向皇帝進獻尖茶。喝茶時,陶澍向道光講家鄉的茶事。講尖茶就是朱元璋點貢茶“安化芽茶”演變來的。1825年,道光皇帝正式點安化尖茶為貢茶。從此,安化尖茶分開為三個等級:天尖,貢尖,生尖。分別為皇帝用茶,宮廷用茶和民間用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