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國力強盛、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其茶產業興盛,首先表 現在茶葉生產的發達。從《茶經》和唐代其他文獻記載來看,唐代 茶葉產區巳遍及今四川、陜西、湖北、云南、廣西、貴州、湖南、 廣東、福建、江西、浙江、江蘇
、安徽、河南等14個省區;而其最 北處,已達到河南道的海州(今江蘇連云港)。這些產茶區的范圍
已基本奠定了我國產茶地區的格局。
唐代,餅茶是主要的制茶方式。 根據陸羽《茶經》記載,唐代餅茶制 作簡略而言可分為采、蒸、搗、拍、 焙、穿、封七道工序。具體說來, 是先采茶,再放人甑釜中蒸,然后把 蒸過的茶葉用杵臼搗碎,再把它拍 (壓)制成團餅,焙干以后,用荻或 蔑穿起來封存。
時至中唐,茶葉的加工技術、 生產規模、飲茶風尚以及品飲藝術等 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并廣泛地傳播 到少數民族地區。正如唐封演《封氏 聞見記》中所說:“自鄒、齊、滄、 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 按此古人亦飲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始 自中地,流于塞外。”
茶葉生產的迅速發展,表現出 茶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飲料, 消費量與日俱增。唐楊曄《膳夫經手 錄》載:“今關西、山東、閭閻村落 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 茶。”說明中原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 都已嗜茶成俗,而這些地區卻不產 茶,因而茶生產及貿易就在全國范圍 內空前發展了起來。茶葉貿易的發 展,有力地帶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 同時也帶動了茶葉制作技術和品質的 大幅提局。
唐德宗建中元年( 780 )始征茶 稅,不久停止。貞元九年(793 )復征
收茶稅。茶在當時與漆、竹、木一起成為征稅的對象,稅率是“十分稅一”, 當年收人40萬貫(一千文為一貫)。此后,茶稅漸增。唐文宗大和年間(827— 835 ),江西饒州浮梁是全國最大的茶葉市場,《元和郡縣志•饒州浮梁縣》 載:“每歲出茶七百萬馱,稅十五余萬貫。”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 中,還寫下了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的著名詩句,反映了當時販 茶是十分有利可圖的買賣。到了大和九年( 835 ),唐政府又實行了榷茶制度, 壟斷了茶葉貿易。后旋改征稅。當時,茶業已成為社會經濟一大支柱產業,茶稅 已發展成為唐朝后期財政收人的一項重要來源。這在中國茶葉發展史上具有里程 碑意義。
與此同時,唐代朝廷還實行貢茶制度。唐代宮廷喜好飲茶,又有茶會、茶 宴等形式,對茶葉生產十分重視。為滿足王室的需要,唐大歷五年(770),唐 代宗在浙江長興顧渚山設立官焙,責成湖州、常州兩州刺史督造貢茶并負責進貢 紫齊茶、陽羨茶和金沙水事宜。史有“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的說 法。每年新茶采摘后,便晝夜兼程解送京城長安,以便在清明宴上享用,即“先 薦宗廟,后賜群臣”。唐李郢有詩句:“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時須及清明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