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鑄雪芽,又名“日鑄茶”、“日注茶”,產于紹興縣東南50里的會稽山日鑄嶺。宋代,日鑄嶺茶區對唐代用蒸青研碾法制作團餅型茶的制茶方法作了重大改革,改蒸為炒,改碾為揉,改研膏團茶為條形散茶,遂創制成日鑄茶。問世以來,列為貢品,享譽全國,并在之后的多個朝代享有盛名。
日鑄雪芽的品質特征,明人注南宋王十朋《會稽風俗賦》中說:“其芽纖白而長”,“雪,言其白也。”相傳古代日鑄嶺上有幾顆奇特的茶樹,稱為絕品。《楊公筆錄》述,“茶尤奇,所收絕少,其真者,芽長寸余,自有麋氣。”宋·吳處厚《青箱雜記》中說:“日鑄茶芽纖白而長,……非他產可望,味甘軟而永,多啜 宜人,無停滯酸噎之患。”
日鑄茶外形如“蒼鷹爪”,色、香、味俱佳,在宋代,除作貢品外,亦為當時社會名流饋贈之珍品,日鑄茶品質優異,為眾多文人墨客所喜愛,他們吟詩作文對其大加贊揚。范仲淹在品日鑄時有“甘液華滋,悅人襟靈”之贊譽。歐陽修亦云:“草茶盛于兩浙,兩浙之品,日注第一。”北宋梅堯臣《答宣城張主簿遺鴉山茶次其韻》“建溪春剝葩,日鑄弄香美。”蘇轍《宋城宰韓文惠日鑄茶》“君家日鑄山前住,冬后茶芽麥粒粗。磨轉春雷飛白雪,甌傾錫水散凝酥。”作為日鑄茶故鄉的大詩人陸游,更是珍愛倍至,作過多首茶詩夸贊日鑄茶。因此,宋代《剡錄》謂“會稽山茶,以日鑄名天下”。日鑄雪芽聲名遠播,茶品供不應求,鄰近茶區紛紛仿制,《剡錄》稱“世之烹日鑄者,多剡茶也”,帶動了附近嵊縣等地茶葉生產的發展。日鑄嶺茶區峰巒疊障,主峰高589米,周圍是海拔三五百米的低山丘陵。東、南、西三面環山,地勢高峻,呈南高北低走向,茶區四周蒼松翠竹,溪流潺潺,上灶溪即發源于此,山上云霧繚繞,氣候濕潤,烏砂壤土,土質肥沃,優越的環境造就了日鑄茶的優異品質。日鑄茶在我國茶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但日鑄茶亦曾一度瀕于失傳絕跡。80年代初,紹興市恢復試制日鑄茶,并于1988年通過鑒定。1992年5月,國務院總理李鵬在視察中國茶葉博物館時曾關切地詢問日鑄雪芽的有關情況。目前日鑄茶已有小批量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