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巖茶大多在谷雨前后采摘,但也有例外的,那就是武夷名叢“不知春”。傳說“不知春”這名叢還是清代才子寒秀堂給取的呢。
寒秀堂平生最喜茶葉,他讀的是《茶經》,吟的是茶詩,作的是茶賦,喝的是山茶。
一天,他聽人說,武夷山的山是天下最美的山,武夷山的水是天下最甜的水,武夷山的茶是天下最香的茶。寒秀堂高興極了,連忙馬不停蹄地趕到武夷山來。
哪知來得不巧,這時清明,谷雨已過,武夷山那山坡坡、溝垅垅、溪邊邊的頭春茶早就采下山了。可是,寒秀堂看到了武夷的奇峰峻嶺,碧綠溪水,興致還是濃極了。他以極大的興趣盡情地欣賞著那漫山遍野姿態萬千的武夷巖茶。
他爬過一道又一道山峰,看到了九龍窠半天腰上馳名天下的大紅袍。他踏過一個又一個山坡,看到了慧苑坑后眾口稱贊的白雞冠。
他淌過一曲又一曲碧溪,看到了九曲溪邊上那郁郁蔥蔥的水仙茶。
他翻過一座又一座巖石,看到懸于慧苑巖峰窠坑峭壁上枝繁葉茂的鐵羅漢。
寒秀堂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如數家珍似的,把那千姿百態的武夷名叢一個不拉地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真是飽了眼福,喜透了心。
他就這樣轉完山前轉山后,穿完林里穿林外,涉過上澗涉下澗。這天他剛來到天游峰下的一塊大石旁,猛然間聞到一股奇異的香味。那香味像桂花,又像蘭花,濃郁郁,清甜甜,直沁心脾,令人心曠神怡。秀堂抬起頭來,左看看,不見桂花樹;右瞧瞧,不見蘭花草。哪來的這股子清香呢?
寒秀堂好生奇怪,就順著香味找去,不知不覺地走進了一個陰森森的巖洞。洞頂的山泉透過巖罅,嘀嘀嗒嗒地往下落,洞里濕潤潤,涼滋滋的,幾縷陽光透過洞口,照映著洞內滴水,那水滴也變成五光十色的彩珠鏈了。秀堂往四下看,只見那石頭堆里長著一株大茶樹,葉子又厚又長,滿樹爆出一串串濃綠濃綠的嫩芽來,上面還掛滿了水珠呢!寒秀堂不禁愣住了,洞外的頭春茶早就采下山了,怎么洞里的茶樹才爆芽呢?他忍不住感嘆道:“春過始發芽,真是不知春哪!”
他話音剛落,洞外就傳來一陣銀鈴般的笑聲。寒秀堂回頭一看,原來是一個紅衣姑娘手提茶籃站在洞口。她笑吟吟地說:“哎呀,‘不知春’這茶名起得可真好,謝謝先生了。”
原來這紅衣姑娘是武夷山的茶姑,年年端陽前后來采摘這茶樹的遲爆芽又香噴噴的嫩葉。可這茶樹沒個名字,問遍了山里的老茶農也不知道。紅衣姑娘想:能給這棵茶樹取個好名字才美哩!她想了好久都沒想出一個好叫好聽又恰當的名字來。此時聽到讀書先生給茶樹起了個美名,喜得忙脫口答話,并向先生施了一個禮。
寒秀堂見姑娘施禮致謝,反倒不好意思起來:“小生不過隨口說說而已,既然姑娘喜歡這個名字,就管它叫‘不知春’吧!”
從此,武夷山人就把長在洞里和巖邊的這種茶樹叫“不知春”了。每年村姑們將它采摘單叢制成茶葉,因茶味特別清香甘醇,飲后滿口生芳,被人們列入武夷名叢而遠銷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