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張岱說過“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飲茶成癖,可以說是有益而無害的雅好。如無它好,僅有茶癖,按張岱的理論,此人亦可一交了。
茶癖不僅限于飲茶的癖好,還有茶具癖好、茶葉收藏癖好以及茶書、茶畫諸項癖好,都有其群眾基礎。那么多人會成茶癖,是因為茶本身具備讓人培養出癖好的資質,它的香美清雅,它的精益求精,它的無窮無盡,它的豐富多樣,都給癖好創造、提供極理想的土壤與空間。
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掌故,說是廣東某巨富有茶癖,一日,門上來了個乞丐問可否賞杯茶喝,喝了之后,卻又發話“茶倒不錯,惜乎壺不夠佳”,財主聞之不服,乞丐遂從懷中掏出一壺來現場比試,所沏之茶確實境界陡增。財主見狀,說你有如此好壺,卻連飯都混不飽,不如賣給我吧,價錢隨你要。乞丐回道,我原亦是富家,正因為有茶癖,才落到這地步,當初若肯賣這把古壺,我也不至于要飯。最后,二人議定,由財主出三千大洋,只買此壺的一半所有權,而另一半仍屬乞丐,兩人每天共享此壺,皆大歡喜。
這就是典型的茶癖佳話。財主與乞丐,很難說誰是程度更深的茶癖。不過,這個故事也說明,凡是有茶癖者,難免會面臨一個錢財的考驗。富有者若見了好茶好壺居然做不到不惜一切代價,那么顯然段位還不夠高;而貧窮者即使再身無分文,只要真正是茶,那么他凍死餓死也不會放棄自己心愛的茶與茶具。在茶與錢財兩者之間選擇時,茶癖會毫不遲疑地舍棄或者是付出錢財。
有茶癖的人,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專好一品種的茶,所謂“就好這一口兒”,別的茶貴賤不認。臺灣的茶商朋友告訴我,北京某樂隊一位音樂家癖好臺灣烏龍,每次去寶島,總是把演出所得報酬,全數到他那里買了凍頂烏龍帶回來,他現在到北京設分店,音樂家馬上追蹤而來,成為鐵桿客人,并表示從此可省卻從臺灣往回背茶葉了。要知道,按九十年代的行情,這可不是一筆小數,若無茶癖,大陸人士恐怕誰也舍不得這么花費。
有茶癖者,在一般的餐館酒樓,是不愿意喝茶的,因為飯館雖也備茶,但是其檔次與質量卻與茶館有天壤之別。我曾在茶葉城請教過一位茶商,問他堆在一個角落的成袋的茶葉末子準備怎么處理,他說這可以賣給餐館。飲茶成癖的人,當然就不甘心喝這種下角料層次的茶了。
有意思的是,茶癖們似乎財運都不錯,所以才支應得了愛茶的花銷。比如大紅袍,其古從珍品,每年產量極微,不過數兩,而在拍賣時,卻總不乏肯出大價的,三四兩茶葉,愿意出數以十萬元計的人民幣買下品飲,邊種事只有茶癖才做得出。再有那紫砂茶具,甭說是明清民國的古董,就連在世的名家所制,如今也動輒一把就值上百萬元,真個比鉆石、珍珠還值錢,若非愛之成癖者,誰人會如此揮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