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種茶原是福建制茶的特殊技巧,茶葉采摘下來后就在該地焙制成團茶,進貢京師。因宋代皇帝皆嗜飲茶,徽宗更是品茶高手,因此對茶的品質要求甚高亦帶動了制茶技術的競爭,閩浙一帶每年舉辦茶葉比賽,最盛時有二十二省六百余縣參加,選出與賽中上 好品種二十余種,其中以武夷茶的香氣、滋味最佳。所謂包種茶是武夷巖茶的制造方法之一。
據日人井上房邦氏之調查報告指出,包種茶是在距今一五0余年前由福建泉州府安溪縣人王義程氏所創制,仿武夷巖茶的制法制造安溪茶,并由他倡導及傳授制法, 當這種茶葉制成后,用方形福建毛邊紙兩張內外相襯,放茶四兩包成長方形的四方色,放在爐中干燥,再選出其中品質最好的一種,出售時;也用方紙二張內外相襯包成放入茶葉四兩包成長方形之四方包(每包四臺兩)或扁形四方包(每包半兩),包外蓋上茶名及行號印章,稱之為包種,然后運往福州加實香花(有茉莉花、玉蘭、樹蘭…等。)出售,或經由廈門直接運銷南洋,這就是包種茶制造的開始,也是包種茶名稱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