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腳采茶是客家語系的民間小戲,源自客家山歌小調。山歌的起源,是從農民的莊嫁工作中發展出來。最初客家人在工作中如撐船、挑擔、砍柴、走路、行夜路時,選出聲音以表達情緒、壯膽、或者是對岸、兩個山頭之間的對話呼喊等等,后來慢慢變成可選唱的民謠,經過時間的醞釀以及許多樂人整理,不斷修飾,就發展成客家語系的歌謠。它的種類可歸納為四大類: 老山歌是客家語系最原始的山歌。山歌囝具有統一的體裁,拍子也有嚴格的三腳采茶規定,運用各種裝飾音極富韻味。平板屬于大調,比較平易,是人人都可朗朗上可的客家流行歌曲。小調是個客家的雜曲,所以又稱為九腔十八調,表示唱曲種類既多又雜的意思。 客家的三腳采茶,腳色通常由一男一女或一男兩女表演,男的手中拿的有折扇、扇擔、船漿等等,依所表演的內容而定,女的則拿紅絲巾一類,表演時載歌載舞,雖然曰「采茶」倒不一定表演與「茶」有關的內容,表演「劇本」(其實)是山歌民謠)很豐富,后場樂工三、四人,樂器有拍板、班鼓、梆子、小鑼以及弦樂器等。表演時融入了客家特有的山歌;三腳采茶在臺灣民間小戲群中獨樹一格,即使聽不懂客家語言,光聽聲腔曲調也能感受到那部旋律的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