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茶乏緣,卻也知茶之內質清香、平和、謙遜、平淡,就像眼前的梅國文。
梅先生來淄博已經10多年了。從最初的安徽國營農墾茶場駐山東辦事處業務員,到
安徽農墾集團姑山茶業有限責任公司、黃山綠美特有機食品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梅先生說,是淄博讓他實現了角色的轉換。
茶是國飲,但多產在南方。10幾年前,安徽國營農場開始市場化運作,梅國文出來調研北方市場。從安徽至江蘇再至山東,一路走來,他最終選擇了淄博并逗留至今。“茶是有文化的,可能因為淄博是齊文化的發祥地吧,深厚的文化底蘊讓這里的人們更容易接受茶這種同樣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的東西。再者,從歷史淵源看,經濟發展越快的地方,茶葉消費也越大。”梅先生告訴記者,來淄十幾年,他親眼見證了淄博經濟的高速發展,正因有了這種發展,才得以讓他和他帶來的綠茶在淄博站住了腳,并以淄博為平臺,輻射到山東各地。
對茶商的稱謂,梅先生并不認同。而我之所以稱他為先生,也因為他儒雅的外表和談話中流露出來的文化氣息,令我對他有了一層不同于一般茶商的認識。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同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一脈相承。文人有‘琴棋書畫詩酒茶’之謂,布衣也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說法,可見,不論階層,不分人群,茶文化深深地蘊含在中華民族傳統的大文化之中。”梅先生說,其實他的祖上也都是茶商,幾代人的傳承,讓今天的他不僅是一個茶商,更是一個茶文化的傳播者。來淄十幾年,他的茶葉每年在淄博的銷量有幾萬斤,已經是淄博名副其實的大茶商。他還開了間茶藝館,但生意很清淡。“北方流行酒文化,南方盛行茶文化,南北方文化的差異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消除。況且,淄博茶樓、茶館的興起,也才是近幾年的事,還不具備茶文化繁榮的土壤。所以,我的茶藝館目前的作用,更多的是以茶會友,以茶傳情。”現代生活中常有茶文化“搭臺”,茶經濟“唱戲”或茶經濟“搭臺”,茶文化“唱戲”的茶事活動,梅先生希望,通過他及淄博所有像他一樣的茶商的茶事活動,溝通南北,傳播文化,為繁榮經濟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