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劉祖生(左一)陪同吳覺農(左三)參觀茶文化展示周相關活動。
幾年前一個夏天的早上,受浙江新昌鏡領鎮茶農的邀請,退休后的浙江大學茶學系教授劉祖生早早地就從家里出發,坐上汽車,去看看他一手指導建立起來的“浙東茶樹良種繁育基地”的發展情況。沒想到,半路上汽車拋錨,原本1個多小時的路程,用了3個多小時才走完,已經過了午飯時間才到新昌。車子來到茶山后,出現在劉教授面前的是,打著歡迎的紅旗、橫幅站滿了山坡的人群。自發組織起來,在烈日下等待了近3個小時的茶農,立即脫去等待的疲倦,表現出由衷的興奮,他們“夾道歡迎”式的真誠也讓劉祖生覺得既感動又光榮。
1999年9月,鏡領鎮領導和茶農找到劉祖生教授,希望與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合作,把茶苗繁育作為一項產業扶持,劉教授欣然同意。有了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和劉教授的支持,茶農繁育茶苗的信心受到極大鼓舞。70多歲的劉祖生教授多次跋山涉水到偏遠山區小村,傳授茶苗繁育推廣知識,2004的鏡嶺鎮苗圃面積達1300畝,成為浙江省乃至全國具有較大規模和影響的育苗鄉鎮。由劉教授選育的新品種浙農113、浙農117、浙農139因其發芽特別早、外形有風格、內質有特色而特別為茶農所鐘愛。2004年,繁育苗圃出圃茶苗2億株,其中浙農系列占到60%,僅浙農117就有9000萬株,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
種植茶苗較早的農戶,平均每戶從茶苗上所得年收入就達到了3萬多元。而相關的鎮領導也因為支持這項事業,換了好幾屆,紛紛升到縣里當領導了!看到茶農富裕,支持茶農的領導升職了,劉祖生感到無比的欣慰,畢竟這跟他的科研成果和辛勤勞動有著密切的聯系的。
在劉祖生主持育成的10個“浙農”系列茶樹新品種中,就有國家審定品種3個(浙農12、浙農113、浙農21),浙江省審(鑒)定品種4個(浙農25、浙農121、浙農117、浙農139),待審定品種3個(浙農23、浙農8-8、浙農6-10)。此外,還有在研品種20多個。這些新品種多數都是適制名優茶的新品種,很多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就開始逐步推廣了,而當時名優茶才剛剛興起,名優茶的品種也極其稀缺。
之所以能夠比別人做得更早,還是因為對科研的熱愛和執著。文革10年中,很多人都忙著搞運動,而劉祖生早在這時就已經開始了他的名優茶育種科研工作。迫于形勢,劉祖生當然也不能不去“運動”,但是他的主要精力還是“運動”到了試驗田里。文革還沒開始,劉教授所在的茶葉系就受命搬遷到了杭州郊區的余杭潘板公社,他們親自動手蓋起幾間茅草棚,開荒種茶,就算是有試驗基地了。因此,當文革結束時,很多人都還在感嘆荒廢了10年光陰的時候,劉祖生已經開始出試驗成果了!
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劉祖生就和有關老師一道,翻山越嶺,先后到浙、皖、閩、蘇、湘、鄂、川、滇、黔、粵、桂、瓊、豫、魯等十多個省(區)進行茶樹品種調查,近幾年來,為了使新品種盡快推廣應用,他不顧年老體弱,經常深入農村,指導良種繁育。在多年的科研道路上,劉祖生不僅培育了大量新品種,還指導研究生進行了許多卓有成效的理論研究。比如,茶樹種質資源的合理利用、茶樹主要經濟性狀的早期鑒定和遺傳規律的探討、茶樹再生體系的建立以及抗蟲基因的遺傳轉化,等等。
劉祖生在承擔教學科研任務的同時,連任了三屆浙江農業大學(后并入浙江大學)茶學系主任(1984年~1992年)。他帶領全系師生,開拓進取,深化教學改革,取得明顯成效。一是適應社會需求,開展多層次辦學。他幾次進京,爭取商業部的支持,創辦“茶葉經濟貿易干部專修科”;他抓住機遇,與湖北農學院簽訂了聯合辦學協議并付諸實施;他多方努力,茶學函授??苹謴驼猩6窃谌B氏认蛐M馄刚埣媛毥淌?,對兼職教授既明確任務,又落實政策。逢年過節,他還和其他系領導登門慰問,使兼職教授深受感動,使他們把承擔的教學任務當成份內之事,認真努力完成。該系培養的全國第一名茶學博士生,就是由兼職教授阮宇成先生悉心指導的。三是尊老愛青,加強梯隊建設。劉祖生在省內組織了兩次大型茶葉學術活動,分別慶賀該系莊晚芳、張堂恒從教50周年,并編輯出版《莊晚芳茶學論文選集》和《張堂恒選集》,使兩位老教授甚感欣慰;同時選派中青年教師分赴英、美、日、澳等國和國內著名大學深造。這對調動教師積極性與提高師資水平起了良好作用。四是主動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3個研究所簽訂系所合作協議,開展合作研究、人才培養與學術交流,有力地促進了學科建設。五是建立激勵機制,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例如,茶學系在校運動會排名,常常比較偏后。他先抓思想動員,提出“系小志氣大,人少主意多”,發動大家獻計獻策;同時,還發起建立系文體基金,獎勵獲得優異成績的運動員。這些舉措,果然奏效,在以后舉行的校足球賽中,茶學系兩次獲冠軍,一次獲亞軍。通過上述一系列改革,茶學系的工作大有起色,在校內外的知名度顯著提高。
1986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審,通過該系為全國第一個茶學博士點;1989年又被評為全國唯一的茶學國家級重點學科。1991年11月,劉祖生受農業部委托,主持修訂了“茶學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并首次制訂了“茶學專業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基本要求”,從而為建立我國完整的高等茶學教育體系作出了貢獻。
半個世紀以來,劉祖生教授先后為本科生、專科生和研究生主講茶樹育種學、茶樹栽培學、茶作學、茶學概論、茶樹遺傳育種、茶用香花栽培學、茶樹栽培育種專題和茶學專題等8門課程。他一人承擔了3部全國統編教材《茶用香花栽培學》、《茶樹栽培學》、《茶樹育種學》的主要編寫任務。他主編的《茶用香花栽培學》獲省優秀教材二等獎,《茶樹育種學》獲全國優秀教材獎。在他倡議策劃下,出版了百萬字《中國茶學辭典》,任常務副主編。1991年11月,劉祖生教授受農業部委托,主持修訂了“茶學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并首次制訂了“茶學專業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基本要求”,為我國建立完整的高等茶學教育體系做出了重要貢獻。50年來,累計參加培養本(專)科生1200余名、碩士研究生6名、博士研究生3名和留學生5名。他的學生遍布全國各地和亞洲、歐洲、美洲等世界各地,大多數都已成為我國乃至世界茶葉事業的骨干力量,有的已成為本領域的知名學者,有的已走上各級領導崗位。1989年他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榮獲國家教委、人事部和全國教育工會聯合頒發的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