絞泥裝飾手法在現在的紫砂壺藝中運用比較常見,最早始于唐代,絞泥工藝發展到今天已是爐火純青,絞泥手法不光是在紫砂,在其他陶瓷中也可見,現在的絞泥裝飾不光成為一種形式,已經是帶有意識性,反映某一創作主題的形式。絞泥是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色的紫砂泥通過人為揉合或按壓絞和在一起形成的圖案,起到裝飾效果或突出創作主題的表現形式,其技法有層疊法、按壓法、揉合法、層疊盤筑法等,但技法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表現主題的需要,可以變化出多種技法,為創作主題服務。
影響絞泥作品的主要因素是收縮率,雖同為紫砂的五色土,其收縮率有較大差異,而且收縮率不光是不一致,就是一致,收縮也有不同步性,這兩種情形使作品的成功率大為降低,變形開裂時常發生,所以絞泥壺一定要作試片燒制,嚴格把握收縮狀況,這是保證紫砂絞泥作品成品率的重要因素。其次,俗話說,泥有泥性,因為紫砂不同顏色的泥,其物理性能也有差異,兩種或兩種以上泥絞合在一起,由于可塑性的不同,其結合性有強有弱,這也是導致作品開裂主要原因之一。
創作有難度,會使人望而卻步,但絞泥這一形式,是一種很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一是就本質而言,其裝飾是以泥裝飾,里外一致,透徹深刻;二是五色土材質的充分發揮,以色調成就色調,所謂取其自然,成就自然;三是絞泥可以主導創作,不是僅限于形式感,不是就裝飾而裝飾,可以通過作品有意識地表現主題思想,突顯作品創意。藝術品講究藝術生命的存在,沒有生命的制作,只能算是生活日用品,而紫砂藝術品,要有創作者賦予生命,著意深邃,才能真正體現其藝術價值。
我比較喜歡嘗試新的制作手法,新的壺式,當然新的創作自有其風險,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會失敗。但是創新是工藝美術人員的重要內涵。我曾嘗試過裁剪拼接工藝,即我所定義的鑲接法,還有貼泥工藝等。
絞泥壺在成型工藝過程中與普通壺成型工藝主要區別在于:與普通壺成型多兩道前導工序,即絞泥的過程和切片,其后制作就和傳統技法基本一致。
紫砂主要的幾種礦料是:紫泥、紅泥、本山團泥。墨綠泥、朱砂泥等,一般用于絞泥的主要是紫泥、本山團泥等。朱泥不適用于絞泥,因為收縮率,如前面所說,用于絞泥收縮率一致性要好,不同泥之間的結合性要好,解決了這兩方面問題,絞泥作品才能有可行性。紫泥,現時包括拼紫、清水泥等,經過燒成發色可呈各種不同分色。
我的絞泥作品一般還是以傳統理念設計主題壺型,這非常重要。①裝飾要貼近創作主題。②裝飾和壺型相輔相成要符合創作主題。③考慮到紫砂壺重要特點——使用功能。所以,傳統的制作技法不可或缺,光素器的基本功夫,首先是造型,紫砂壺是基本要素構成的:壺嘴、壺把、壺的、壺身、壺蓋等,基本要素的搭配合理與否,事關美學法則,敦龐周正、飽滿圓潤,線條清晰,立面挺括,光潔和順,比例協調,轉折過渡流暢,虛實對比有度,節律感都是體現美感的重要詞匯,在制作過程中,要為實現這些美感,采取必要的技巧和工具來實施,各道工序缺一不可,某一環節施藝不當,則作品勢必留下缺憾。
做絞泥壺一路走來,較好表現的就是山水、流云等,作荊溪十景壺也就水到渠成了,宜興的山水、人文是從小就耳濡目染的。宜興文化底蘊深厚,自然景觀眾多,以紫砂壺表現這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絞泥壺發展至今,不是最終狀態,有好多東西還沒開發出來,技法上可有不斷創新,創意也可以更進一步拓展,造型可以更加豐富,這方面條件在逐步形成,也就是知識、文化水平的提高。歷史上做壺的很多是不具備多少文化知識的,所謂民間工藝、家庭作坊、父教子傳,現在不同了,從事紫砂壺藝創作的人員知識面有很大的進步和提升,大專本科畢業的從業人員逐步增多,丁蜀鎮成校也開設了工藝美術專業課程,大面積培訓從業人員,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等藝術院校也有專門開設紫砂藝術課程的。新造型、新創意、新理念、新形式、新技巧的藝術作品大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