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口碑流傳及易武《茶祖史話》記載,易武茶始于公元225年左右。在那缺醫少藥的歷史時期,當地土著民族本人(自稱及外稱)生病了,用植物的根、皮、茶、葉、果試病,發現茶葉具有清熱解毒、醒腦明目,止痛除煩的藥用功效,又解渴好喝,便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了,外地到這里做生意或路過的人員生病了,群眾也用茶葉為其治病,病治好了,免不了買些回去,需要量愈來愈多,茶葉變成了商品,有的群眾就相約遷到野生茶林多的地方改造野生茶樹,把高大的茶樹砍矮,砍除雜樹、雜草、藤條,變成人工容易采摘的茶園。到唐朝“大興土木”時期又得到較大發展,初步形成山山有茶園,處處有人家的宏大局面。由于茶業的發展帶動了其他事業,易武成了滇南有名的“利潤城”。元朝時期由于國內戰爭和疾病直接影響到當地土著民族的安危,人丁大量減少,茶園大量荒蕪。明末清初石屏地處偏僻,人多地少,風調雨順年份多數人可解決溫飽問題,若遇水旱失調,許多人便衣不暖體、食不飽肚,“窮走夷方急走廣(廣東、廣西)”是石屏人生計的真實寫照。許多南下的石屏人看到六大茶山氣候適宜,土地寬廣肥沃,大面積丟荒的茶園誰恢復屬于誰,便相約“奔茶山”而來,來后經過幾年的辛勞,不但恢復了許多老茶園,還在村寨附近擇地而種,六大茶山的茶業進入了發展的第二個高峰期,據《茶祖史話》及李拂一先生著《鎮越縣新志稿》載:“清嘉慶、道光年間是六大茶山最輝煌的時期,易武茶區年產干毛茶7至8萬擔(每擔150老斤),倚邦茶區兩萬擔。”由于茶業的發展,使群眾的經濟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富裕,展現出蓋樓房、建寺廟、立茶莊,辦學堂,筑路架橋,一派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易武茶區的易武鎮、易比、漫秀、大路邊、漫撒、灣弓、大寨、舊廟等八大村寨都建有大廟,鋪設有石板街道,民居中四合院樓房拔地而起;象明茶區的倚邦街、曼拱街、牛滾塘街,蠻磚街也熱鬧非凡,一派富有景象。
為了營運茶葉、貨物、人員往來方便,除每年發動群眾整修從倚邦、易武兩個主要集散地向外輻射的大道小路外,在道光年間還集資修筑易武為起點,經漫撒、倚邦、勐旺到思茅的青石板運茶大道,寬2—3米,長240余公里。20世紀90年代后期稱青石茶馬古道。在青石板茶馬古道經過的磨者河上先后架設有永安橋、圓功橋、承天橋,只可惜在2002年7月5日特大洪峰中把剩下的最后一座石拱橋(承天橋)沖毀。